許多人學佛時都曾遇過個問題:
我想瞭解怎麼透過佛法改善經濟、感情或家人健康,為什麼要了解一堆理論?
我想掌握佛法的簡單幾個步驟就讓生命更安定,但每個地方說的不一樣,哪一套可信?
我想懂的怎麼正確的禪修,但結果接觸佛法後都在聽各種學問……
我想掌握佛學,結果法師都在講個人經驗與信仰…..
我想瞭解怎麼透過佛法改善經濟、感情或家人健康,為什麼要了解一堆理論?
我想掌握佛法的簡單幾個步驟就讓生命更安定,但每個地方說的不一樣,哪一套可信?
我想懂的怎麼正確的禪修,但結果接觸佛法後都在聽各種學問……
我想掌握佛學,結果法師都在講個人經驗與信仰…..
其實,佛法本來就有「層次」上的主題不同:對於不同需求的人,佛法給予不同的答案;而根本上來說,這些答案其實都是互相連動的:
佛法所討論的問題,所回答的任何問題,都是圍繞著「無明」、「煩惱」和「業力」,以及如何戰勝無明、戰勝煩惱和戰勝業力。
首先,無明是躲在深處的罪魁禍首,我們必須透過大量的禪修與知識,方能慢慢認出它、戰勝它。
其次,煩惱是無明的下屬,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造成麻煩,讓我們暴怒、深陷貪愛而不自知。
基於煩惱,我們會造下各種「業力」,而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與痛苦。
為了改變我們的業力主控權,基礎的「戒施(皈依持戒+佈施)」是很重要的,其中「持戒」」是最基礎與重要的力量:如果沒有這股力量,那不論做什麼法門,都無法真正開展出功效
當我們掌握了業力的基礎力量後,下一步是依我們的需求去實踐各種法門,這些需求包括「為我們自己」或是「為別人」
戰勝煩惱是佛法的重要價值,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有穩定的身體與呼吸;我們曾經提供一套「禪修錦集」的教學影片,給初學者們對於穩定的身、心有正確的認識
如果你想要認識完整的禪修訓練課程,歡迎參閱我們的訂閱制佛學學習平台:
我為此在商周有一系列持續出版的作品—《辯經》系列,作為本佛學平台教育的基礎課本,這一系列的著作能夠讓你對於佛法的知識有更高與更深程度的掌握:
如果你想要暸解更多深度知識,歡迎參閱我們的訂閱制佛學學習平台
考量到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考量:時間與空間、主題與目的等等,羅卓仁謙佛學平台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線上與線下/單堂與訂閱」的學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