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十二緣起」中的「識」緣起

 

「靈魂」、「內在小孩」、「覺性」、「神識」,這些現代身心靈特別流行的用詞,或多或少都有佛法的影子在裡面,但又與正統佛法的觀點大有出入......


到了部派佛法時期,大家開始激烈的爭議一個問題:十二緣起解釋了眾生為什麼轉世,但一輩子與一輩子之間,到底有沒有連接的「識」存在?

如果依照原始佛法的理論,人死後並沒有所謂的靈魂存在,換句話說:在人死了之後、投生之前,並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從這輩子持續到下一輩子去,《異部宗輪論》在介紹說一切有部的思想時就說:「定無少法能從前世轉至後世。」,那這樣要怎麼解釋佛法的「轉世」說呢?下一句話就說:「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亦即,所謂的「轉世」,不過是假名為轉世、實際上沒有轉世可言。

 

這種說法的主軸,即是認為眾生死時的求生欲會推動該眾生的轉世,並結合其過去的某條業力,一同構成新的一個組合了身與心的生命體,這種生命體與上一個生命體之間,並沒有任何銜接點,就像是兩個獨立的人一般。

簡單來說,這種觀點中,所謂的轉世,是「一個人死了,他的求生欲和業力創造出第二個人」,假名為「轉世」。

 

然而,除了這種論調之外,部派佛法中也有其他派系主張「一味蘊」,《異部宗輪論》在介紹經量部時說:「謂說:諸薀有從前世轉至後世⋯⋯有薀永滅:有根邊薀,有一味薀。」意指,人死去時,有些東西真的就沒了,但有些東西會持續下去。完全消滅的東西,稱為「根邊蘊」,包括五蘊中的色受想行與大部份的識,但是有些東西會持續下去,稱為「一味蘊」(一味意為不變化),比如最細微的意識。

這種論調與我們熟悉的靈魂轉世很類似,但又有些不同:我們認為的靈魂,是一整組的心理運動,包括感受、想法等等;但這裡的一味蘊,只是心理運動最細微的部分,是沒有受與想的。

 

上一段提到,「經量部」認為,由前一輩子到下一輩子之間,是有最細微的心識──「一味蘊」在流轉的。

此部派之所以稱為「經量部」,主要原因在於,其否定同一時代其他論師的主張,更反對以這些論師的著作作為主軸,所發展出來的思想。他們認為,只有佛親說的經典可以作為圭臬,所以稱為經量部(量一詞,有標準之意)。

既然如此,那是否可以說,「一味蘊」的主張,是有佛經作為佐證的呢?

是的,早在《阿含經》時代,佛陀就曾經說過,一個人轉世時,必須有父精與母血(受精卵),再加上識神的加入(識神來趣),方會構成一個新的生命。此處的識神,就作為此處所說的「一味蘊」之濫觴。

更多的內容,請閱讀《辯經・理性的浪漫》。

到了大乘佛法的時代,諸宗派不但都繼承了這樣的主張,更進而合理地將它與十二緣起的「識緣起」結合,認定此「識緣起」,就是前生已盡、後生為起前,轉世過程中的「識神」,比如《成唯識論》中,就將識神稱為阿賴耶識:「三、識支者:唯取阿賴耶識親因緣為體,〈九十三〉云:『於母胎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

 

總之,十二緣起中的「識緣起」,指的是學人此生結束、即將轉世過程中的識:佛經中稱為識神、經量部稱為「一味蘊」、唯識派稱為阿賴耶識,現代稱為靈魂(但其實概念還是不太一樣啦,如上所述。)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