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十二緣起」中的「名色」緣起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中國佛教中非常著名的一個偈子,體現一種「唯心」又「浪漫」的修行思想;但是當這樣的思想無法接地氣的時候,超容易變成:

「不切實際」。

這也是為什麼,在藏傳佛法體系中,非常重視「現實」,比如「生理對心理」的影響,「身對心」的影響等等;因為這些是「現實」,就是在這些現實下,我們才能真正透過佛法的修行,得到進步。

所以,這裡談談正統佛法的「靈魂」觀;關注的是十二緣起中的《名色》緣起。


四生是另一組佛法在描述生物形態時,所會提到的概念。相對於六趣描述的,是徹底不同的生命形態,或是「肉體狀況」,四生則是在解釋生命出生的方式。四生,指的是所謂胎生、卵生、濕生與化生;其中,胎生意指懷胎而生、卵生指從蛋出生,這兩者是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

濕生,則是指其出身條件必須依靠「水」、「濕度」方可構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蚊子:蚊子雖然也是產卵出生,但是他必須在有水、有濕度的地方方可達成,故名濕生。至於化生,則是指自然出現,另一種說法則是從花中出生,故名化生。

 

四生與六道眾生屬於交叉關係,換句話說,並非特定某一道都是某一生:天人大多是化生,但阿修羅與畜生中四生都有,而人道也是四生都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四生說」早在《阿含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不過到了後期,特別是大乘佛法與密法的時代,四生說的概念變得至關重要:後期學者大多有一定的共識,認為四生有一些「優劣」上的差異。而出生過程需要越久、要越多條件才能構成其出生的出生方式,其「業力」更重、感知能力越鈍、心理受生理控制的狀況越嚴重。

 

依照這個排序來看:化生──濕生──卵生──胎生,這四者中,越前者所需要的出生條件越少、時間越短,越後者所需要的出生條件越多、時間越長;因此,越後者的業力、感知力、敏銳度都較為低劣。舉例來說,天人界中禪定力較深厚的種族,大多是化生;相對於被歸類為地居天的胎生天人,前者的光明、禪定力量都較為有力。更簡單的另一個例子,就是諸如極樂世界的許多佛國中,人民都是「化生」,其生理對心理的影響,會遠低於胎生眾生。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