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法中的世界運作——兩種時代思想(3)

 

在這系列關於佛法世界觀的討論中,我們已經討論到兩點:

  一、釐清佛法與當時印度業力觀,協助區辨當代佛法認知的誤區。

  二、佛法緣起觀認為、促成事件的要素除了「往昔之因業」,還需「當下之緣起」。

 

這次的討論,將具體指出佛法辯證的當時兩種思想:

  (一)轉變說、(二)積集說

  這兩種思想乍看之下與上次的「緣起說」無關,事實上在佛教發展歷史的過程中,皆作為社會背景因素、深刻影響了佛教各宗派的論證思考。「轉變說」影響了大乘與密教;「積集說」影響了小乘。

 

(一)轉變說:正統婆羅門教的觀點。認為整個世界,都是源自一個本體(梵天、靈性、智性、宇宙本體、光明),從這個本體流出、轉變。所謂的「流出」不是從一個河流流出,而是形容詞,是從這個偉大的神衍伸出這個世界。

  如果從印度教思想來看,他們認為偉大的梵流出了光、暗和鈍三種物質,這三種物質互相組合、轉變,構成了這個世界的一切。

  例如、有些人學了印度瑜珈後,就不吃菌類、發酵類的「惰性食物」,這就是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認為以上三種元素所構成的物質中,分別帶有靈性、惰性、變異性。

  這種思想的關鍵,是有一個世界的主宰、源頭。這個源頭、主宰衍伸出的各種元素,構成了這個世界。也就是認為:萬物全部都來自於同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是常住、真實長存、永恆不變的。

  這個思考角度類似一神教,也就是基督教、天主教。

 

(二)積集說:不承認有一個唯一、絕對的源頭,認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元素,這些元素的聚集,構成了這個物質與精神在其瓦解的時候,又變回所謂的塵。這是所謂的「積集說」。

  例如:許多的「塵」構成了桌子,當桌子壞掉時,其實不過是這些「塵」瓦解、回歸本來的樣子了,類似所謂的物質不滅定律。

 

  ・「轉變說」與「積集說」作為佛教發展的社會背景要素

  轉變說認為有第一、唯一的起源,積集說則反對這種起源,認為世界是由無量無邊的塵構成,不會毀滅。這兩種思想都很深入地影響佛教──轉變說影響大乘佛教,積集說影響小乘佛教,這是大概的分類,並不是很完全,尤其密教就特別受轉變說的影響。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