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陀的時代(1):阿羅漢不是佛教獨有?

・耆那教:佛教在沙門主義思潮中的兄弟

  與佛陀同一時期,有許多有名的思想家,統稱為「沙門主義」:在當時,沙門主義者,是對抗傳統婆羅門教權貴的新潮流。

 

  沙門主義中,較為有名、流傳至今的思想,包括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與印度本土思想──耆那教。這兩者之間在用詞與許多表層概念上非常相似,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適度的了解耆那教,可幫助明辨「佛教思想」的精確範疇。

 

・重疊的用語:由「勝者」與「阿羅漢」來看

  佛教與耆那教的發生時期、社會皆有相仿的背景。因此在觀念與用語上有相當程度的形似,以下就兩個語詞彙簡要討論。

  耆那教之所以稱之為耆那,是因為其主要改革者—大雄,大雄被其追隨者稱為勝者(Jina),藏文是(རྒྱལ་བ།),因此而稱為Jina教(耆那)。佛經裡、特別是藏傳佛法文獻中,也常看到稱呼佛為「勝者」,這在耆那教也是如此稱呼。

 

  其次,阿羅漢(arhat、arahant)一語,也是佛教與耆那教都有使用,耆那教徒被稱作堪敬(Arhara),所以這個用語在耆那教特別受到重視。

 

  在佛教中,阿羅漢轉為表示佛弟子的「覺悟」,而「佛陀」則成為釋迦單獨的尊稱;耆那教則較重視「勝者」,而廣泛使用「覺者」一語。

 

  此外,牟尼、世尊,都是在佛教及耆那教中常使用的字彙。

 

因此,佛教的「佛陀」是指釋迦牟尼,「阿羅漢」是指那一批開悟的人;耆那教的「佛陀」是指那一批開悟的人,「勝者」指他們的教徒。這裡是在區分兩個用法不一樣的詞。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