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地藏經利益存亡品

 

民俗佛教中,能夠代表孝道精神的、無疑是目犍連尊者與地藏菩薩二人了: 

目犍連尊者在開悟之後,發現自己媽媽過世後轉世為餓鬼、想盡辦法救也救不到她,他痛苦地去請佛陀幫忙,佛陀告訴他在解夏當天供養出家人用餐、能夠拯救他的媽媽。 

地藏菩薩的故事就更多了!《地藏經》中提到的就至少兩次,先是身為婆羅門女拯救自己墮落地獄的母親而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又身為光目女為了救出墮落惡道的母親、發願成佛。 

目犍連尊者與地藏菩薩的這種精神體現,非常符合華人概念中的「孝道精神」、因此兩位聖者及相關的經典在華人世界特別流行,他們的造像也幾乎合而為一。 

當然,他們面臨到的是棘手的情況、畢竟母親都已經墮落惡道,但是我們也會面對到一個跟他們類似的問題: 如果,我們希望利益我們那不信佛法的母親(或任何的長輩),我該怎麼做? 

《地藏經》中的〈利益存亡品〉在談這個問題時,就有一段知名的問答:「......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否......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若有人離世之後、別人為他做的任何功德,他只能得到七分之一(差不多是14%),所以自己造善比較划算。 當然,這是針對亡者、但若是生者呢?如果我們為媽媽或任何在世的親友造善,這功德怎麼算呢?其實這很難判斷,雖然我們可以得知一定有幫助、但幫助「多大」則是很難計算的。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