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開光的方式

佛法的「開光」與民俗的「開光」在概念上的不同,所以我簡單從幾個重點,介紹「佛法開光」的觀念架構。

 

一、靈的基地vs靈的本體

佛法、特別是密教認為,所有的聖物,不論是密寶輪、佛像或是佛塔等,都稱為「所依」、意即「基地」,相對的,佛、菩薩、神明本身的「靈」則叫「能依」。

換句話說,「聖像」本身在開光之後、不等於「靈」,而是靈的降臨點、降臨的基地。

 

所以,「開光」的儀式,等於是將一個一般的素材,不論是紙張、木頭還是石頭,啟動成為「靈的基地」,讓未來必要的時候、「靈」能夠降臨到這個基地上。

因此,不少朋友會擔心,聖像開光之後的擺設會造成不敬與麻煩,但其實不用擔心:因為,聖像在沒有邀請儀式的情況下、也就只是一個基地、並沒有「靈」的存在。

用佛法術語來看:發遣之後、尚未迎請之前,所依上就不會有能依的降臨。

 

二、邀請靈的降臨

既然知道聖像是「靈」的基地,我們在儀式的時候需要的、就是「邀請靈降臨」,這分成大概三種常見的形式,有時候單獨存在、有時候交錯使用。

 

a.燒香邀請

這是最為常見、不論是哪一個文化(佛教、道教)的民俗系統都存在的方式。

簡單來說,大家幾乎都認為「香氣」是邀請靈體來臨、降臨時的重要吸引媒介,如此透過燒香與唸誦祝禱詞迎請靈的降臨,是普遍的做法。

 

b.奏樂邀請

這是第二種常見的形式,也就是在唸誦祝禱詞後奏特定的樂器,不論是華人常見的鐘鼓齊鳴、還是藏傳佛教裡面的嗩吶擊鈸,都是這種方式。

 

c.稱名邀請

稱名,包括稱呼其本名或唸誦其咒語(密名)來邀請降臨。

比如另一篇文章談過「財神之友怎麼當」時,就提到佛經裡面認為邀請財神的步驟,包括「燒特種香」和「持誦密咒」,這其實就是上述的第一與第三種方式。

相對的,佛教的儀式中,在邀請靈體降臨到聖像、並進行法事的最後,會有一個「發遣」的步驟,亦即送靈體本體「離開回家」。

 

三、四種可能

行文至此,我們會發現「開光」跟「邀請」的組合,其實會出現四種可能:

 

a.開光的聖像邀請了靈體

這是最完美與安全的做法,開光的聖像作為一個基地、在儀式的過程中迎請靈體降到上面,接受我們的供養與祈願,他們才能直接地答覆我們。

 

b.未開光的聖像邀請了靈體

這是常見的危險做法!因為如果聖像未經過開光,就是「尚未綁定」它作為特定神佛的靈體基地,結果可能是你燒香想邀請A神來、結果降臨到你的基地的卻是B鬼。

另外一種可能是,如所謂藏傳佛教古云:「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意即只要誠心邀請、佛陀本靈(?)就會降臨到此人面前。

 

然而,這時如果沒有一尊開光的聖像作為「基地」,我們能夠得到佛陀本靈(?)所展現的祝福往往就會相對有限,因為眾生大都需要一個具象的聖像、更能誠摯地獻上供養等等。

 

c.開光的聖像未邀請靈體

這是佛教認為聖像日常處在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獻上了供養,不論是物質的供品還是信心,靈體就會立刻降臨到這個聖像之上。

同理,若平常沒有特別獻供時、那聖像也就只是個「基地」,沒有什麼褻瀆所需顧慮(刻意破壞聖像則是他論。)

 

d.未開光的聖像未邀請靈體

呃。

 

四、開光的方式

如前所述,「開光」意即一個「啟動」的儀式、將平凡的事物「啟動」成為聖靈降臨的基地。

 

這個啟動的儀式可繁可簡、可多可少,一般最簡易的啟動儀式,是透過唸誦「元素」和「組合」的三組密咒,透過其音波來達成這樣的效果。

 

我們台灣岡波聖地的帳號中,就有免費提供這種「開光」的方式(在「信仰服務」這個按鈕裡面)。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