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法談「貧窮是一種原罪」》

 

看到《寄生上流》中有一句話:「因為有錢,所以善良。」,讓我想動筆寫這篇文章:但是會先從遠往近鋪陳,所以讀起來一開始會不知道跟這個主題的關係何在。

a.前言

斬斷輪迴、停止轉世,是佛法的核心議題。在這個大架構下,佛法關注的問題大概是三個層次:

一、斬斷輪迴
透過產生智慧,斬斷無明;讓我們在臨終時無求生欲而不再轉世。

二、轉世成更好的角色
透過穩定的內心,控制煩惱;讓我們在臨終時能夠控制心念,而創造好的下一世。

三、轉世後過的更好
透過行善避惡,讓我們轉世後下一世的條件更好。

 

在這個架構中,最好的當然是一、其次是二,一和二都掌握不了,才退而求其次的追求三。但隨著佛法許多內容在傳播上的膚淺化,現在很多佛教徒重視的都是「業」:造善業、造功德、懺悔惡業etc.都在「三」上面打轉,而毫不在意一&二了。

b.佛法膚淺化

只在意「業力問題」,幾乎是現代佛法&泛佛法(各種吃佛法豆腐的民俗信仰or新興宗教,比如妙禪。)的特色,這讓佛法超級無敵膚淺化:什麼問題,推給業力就對了:
為什麼你會生病?因為業障。
為什麼我修行無力?因為業障
為什麼禪修會打瞌睡?因為業障。
為什麼我最近衰衰的?因為業障。
反正什麼都推給業障,就解決了:大概跟現代一堆精神分析,什麼都推給精神創傷。

既然什麼問題都是業障,那下一步就是要怎麼「消化」業障:正常一點的,包括懺悔、拜懺、捐錢、放生、造塔、蓋寺院、蓋佛像、印經,中間一點的包括煙供、火供,歪一點的就是供勞斯萊斯之類的。

膚淺化引申出的問題就是「妖魔化」:一堆佛教推廣者會一直說業障超可怕:踩到蟑螂有業障、供佛手不乾淨有業障、抄經打瞌睡有業障、開車罵髒話有業障。

 

c.沒有最膚淺,只有更膚淺。

如前所說,如果將佛法的思想體系分割開來看,討論「業力問題」的內容比重大概只佔了20%,但就算是這20%,裡面也有分正經、深入的解釋,跟誇張性的解釋兩種。悲慘的是,我們現在大部分聽到的都是誇張性的解釋:在這種世界觀中,什麼事情都是來自「業障」、然後所有的問題都是為了解決業障。或許主要是因為,這種超級膚淺的佛法觀點,很好入口、很好入手,很好「講」。

作為一個佛法教育工作者,要能夠掌握上說的「一、二、三」,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什麼都推到「業力」,哇噻就簡單許多:只要講一堆《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太上感應篇》,然後再拉回來講兩三個佛典故事、弟子規聖人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搞定了。

或許可以說,佛法膚淺化跟佛法教育工作者膚淺化有關。

 

d.BUT!

但這邊我們會遇到一個難題:阿也有不少佛經講了很類似這種膚淺化業力思想的主張啊!

沒錯,比如佛的本生故事(描述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歷險記)中,就講了許多聽起來超民俗的故事:佛陀曾經用矛殺了人、成佛後被一支矛刺穿腳掌之類的。這些故事真的聽起來像是「一切都是業力的陰謀」然後「你要是不搞定業力你就挫屎了啊!」

根據《薩婆多毘尼毗婆沙》(這是一部研究戒律的權威性著作)的說法:「凡是本生、因緣,不可依也。此中說者,非是修多羅,非是毘尼,不可以定義。」

白話翻譯:本生故事都是勸世文。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像《地藏經》裡面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白話就是:地球人每天都在幹惡業(不要問我誰是惡業,我會揍你。)

恩,這個是一個比較值得關注的問題,其實也是此文的重點。

 

e.經vs論

佛法的經論在討論「業力」問題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特色:經典傾向於大方向、模糊化,但論典傾向於縮小範圍、具體化,主要的原因在於:經典,很多是在特定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所宣說的,而論典,則是跳脫這樣的情況、討論一個從一而終的準則。

比如關於「惡業」,如果依照論典系統來看:要造惡業不是那麼容易的,必須具備動機明確、煩惱所致、對象無誤、付諸行動、完成滿足等許多條件(比如你想殺a卻不小心殺到b,就不構成一個殺業。),非常具體。

但是來到經典系統的時候,就這麼一句話:「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f. 貧困,成為原罪。

如上所說,經典談論的內容往往是視情況而定:如果回到過去的時代,地球人的確幾乎每天都在幹惡業。

根據《人類大歷史》作者,通俗歷史學家哈拉瑞(我的愛)的說法,在近現代以前,人類一直在與三股力量對抗:飢餓、瘟疫與戰爭,用更白話來說:貧困不堪,是人類的常態。

我喜歡看歷史劇,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是有一天我穿越回去會,因為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所有英雄輩出的年代(比如三國),基本上老百姓是十室九空、百分之九十都死光光,而我沒有把握我回到過去,會是那10%。

在困頓的生活條件下,為了生存而造惡業,已經變成了人類的日常:如果從宏觀的佛法思想來看,困頓容易造業、和滿足容易啥都不幹,兩組之間有直接對等關係。比如佛法世界觀中的「北俱盧洲人(人類的一種)」,就根本不會造什麼惡業:「北俱盧人無受及定,及無造惡勝阿世耶,是故彼無善戒惡戒。」(《俱舍論》)為什麼?因為他們爽爽過。

貧窮是一種罪,在這裡莫名的得到了某種驗證:在這種時空背景下,強調「消除業障」的確算是合理。因為,連基本的生活都有問題了、餓都快餓死了,一般人還談什麼斬斷無明、調伏煩惱?

 

g.中產階級的學佛態度

幸運的是,我們是現代人;中產階級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世界的政治體制,其實也影響了我們的基本認知。只有極少數的現代人,還在受到飢餓、瘟疫與戰爭的威脅。而基本上,作為中產階級,我們其實就擺脫了貧困、也擺脫了「貧困—造惡」的這個循環。

在這樣的前提下,還在迷信「我們每天都在幹惡業」,已經偏離了事實:我們每天在幹的,大部分都是沒什麼屁用的行為:它非善、非惡,不會有什麼好的果或惡的果,佛法專有術語稱之為「無記」。

作為中產階級的正信佛弟子,我們早該考慮的已經不是「業力」這個層次的問題了:我們該關注的,是戰勝「煩惱」、是戰勝「無明」。

 

本文重點:
如果某佛法教育者最愛用的詞是業障,他很膚淺,你要小心。
如果某佛法教育者最愛用的詞是業障,他很膚淺,你要小心。
如果某佛法教育者最愛用的詞是業障,他很膚淺,你要小心。

-
p.s.1 佛法描述世界毀滅時,主張會出現各種劫難:外在環境的越來越衰敗,會導致資源的稀缺,以致人們再次面臨窮困、開始搶東搶西。

看看全球暖化、人口爆炸,有沒有覺得似曾相似呀?

p.s.2 貧困者沒有不好:其造的業多、而且猛利,因為是「為了生存」、「一生懸命」的去付諸行動:這也是為什麼,貧女供上一盞油燈,比國王供養千盞日夜不息的光明,還有更強大的業力影響。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