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地藏經的吃海鮮墮落故事?

佛法重視因果,但對於因果最常見的誤解就是將其理解為「宿命論」。
「宿命」,自然帶有「命定」之意涵,也就是種「只要怎樣就一定怎樣」的論述,舉個常見的例子來說:
《地藏經》中記載,光目女的媽媽只是因為生前喜歡吃活海鮮,死後就墮入惡趣。
那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所以只要是生前喜歡吃活海鮮的人、將來死後都會墮入惡趣嗎?
首先,我們先回歸經文,你會發現「吃活海鮮所以墮入惡趣」這個因果關係,並沒有被任何人證明,經文記載:
「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你媽媽在生做什麼?現在在惡趣受苦欸!)
「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
(我媽愛吃活海鮮的北鼻。)


非常簡單就可以看得出來,這裡沒有任何一個人說「因為愛吃海鮮所以墮入惡趣」,因為當時的光目女基本上沒有判斷業因果報的業力、最多只能矇。
另外,佛學家都知道,佛經上「本來」就有去脈絡化的一些場合,是為了敘事方便而說。
比如《大毗婆沙論》就討論過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在講「一筆業只會造成最多一次轉世」,但這會出現矛盾:
「......尊者無滅所說本事復云何通?如說:『具壽!我以一食施福田故,七生天上作大天王、七生人中為大國主。」
(白話翻譯:某部文獻提到某人因為一次佈施,結果七次轉世為天王、七次轉世為人王。)
論文自己的答案是:「答:彼顯初因、故作是說。謂:彼先以一食施故、生富貴家多饒財寶。
「由宿生念、或本願力,復以百千財食布施、如是展轉經於多生。
「常好布施受大富樂,彼依初因、故作是說。」
(白話翻譯:這並不是一筆業構成那麼多次高貴的轉世,而是那筆業特別重要、才說是由那筆業「導致」其後的所有轉世:
當事人當時因為一次佈施,而轉世(一次)為富人、然後因為習慣或神通,繼續佈施、所以就繼續轉世為富人,如此循環不止。)


從這裡就能顯而易見地看到,佛經上描述的很多場景是「去脈絡化」的,畢竟是敘事故事、過度複雜會不便理解。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論師們都說本生與本事是「不可依」(故事聽聽就好)。
回到《地藏經》的故事中,單純吃一次海鮮、或是吃幾次海鮮,是否會讓人墮落惡趣?
答案是「不一定」,因為影響人死後去哪裡的、並不只是「業」,而是臨終的念頭。
臨終的念頭影響我們的轉世,但臨終念頭基本上受:
一、習慣,平常習慣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死前的心理狀態。
二、幻象,人死前會看到一些幻象、又稱為「死相」,這往往是受到業的影響、比如有些人會看到過世的親人等等的。
當然,佛陀不鼓勵吃「活海鮮」、這種「親自介入殺戮烹煮」過程的飲食習慣,但其核心意義主要是長養基本的慈悲、與因為吃活海鮮「就會」死後墮入惡趣什麼的沒啥關係。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