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法中的祭祖文化

 

重陽季將至,傳統上是大家祭祖的時節,佛法中的「祭祖文化」又是如何的?

度母之家的善書櫃中,有一本《佛陀的冥界百解》,裡面記載了《阿含經》上的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請問佛陀關於「祭祀」的問題。

佛陀告訴生聞,當我們祭祀時、會收到祭祀供品的,只有我們那些「身在入處餓鬼」的親人。

意思是,佛法認為任何生命、在過世後都會「轉世」、也就是「重新投胎」,而投胎的去處中、如果我們的先祖轉世到了餓鬼、特別是其中的「入處餓鬼」,才會收到我們的祭祀。

這是因為,如果我們的先祖、親友離世後,轉世到地獄、畜生、天、人、阿修羅、或是一般有福德的餓鬼,都「不需要」我們的祭祀,他們有自己的覓食能力、也有自己的食物。

這是佛法體系中,「祭祖文化」的濫觴:我們不難從這裡看出,當我們的祖先需要我們的「祭祀」時,其實代表他們過得沒有那麼好。

 

當然,現代文化中、大家祭祖「不一定」是因為希望祖先吃飽穿好,更重要的意義是「慎終追遠」,也就是謹記祖先的恩德;若然,如果我們不用「祭祀」的方法來表達、而要用別的方式來「慎終追遠」,佛法的方式又是如何呢?

佛法在這方面的邏輯,或許會很像是西方文化中的「紀念」形式:西方文化大有不少人,會用自己先人的名義去造福社會,然後強調這是為了紀念這位先人、諸如用其名義蓋學校造橋鋪路等等。

佛法的觀念也是如此的:具體來說,用其名義「造福世間」、特別是「供養三寶」後,高唱、書寫他的名諱,讓更多人謹記他的恩澤,這種記載在早期的佛教經典中,更是常見。

根據佛法的觀念,為離世先祖最好的照顧,並不是祭拜他們、而是超度他們。

 

「超度」一詞很常見,但是其真正的意涵是「一勞永逸」、也就是讓我們的親族「直接離開苦難」,不用再經歷苦痛,此即「超度」。

超度、而非祭祀,才是為離世親友最好的祝福。

一起來看看佛法體系中,「一勞永逸」超渡祖先的邏輯與方式吧:

https://bit.ly/3feAhEc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