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人:郭芸芳
若人心存善念、則就算環境驅使也不會造惡,故應勤於淨化自心。
據說,佛陀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曾投生為一位國王,因其福報而受萬國欽服、不害自身亦不害他人,故無敵於天下。
讚曰:
大王調根敵,不貪習得果,
利眾捨一切,修行如仙人。
國民隨王行,王知世人性,
導眾入善道,更勤於修行:
施財及持戒,安忍利眾生,
利生而寂靜,國民如法美。
爾後,國民因其共業累積、不足受大王的用心治國而改變,致使雨神漸漸偷閒,全國各地開始出現旱災。
國王心想:「旱災的出現,一定是因為我或國民有人作出違背善法之事、該如何是好?」他心急如焚,盡快招開了與國師和大臣們的會議,商討對策。
其中有人建議,要按照《吠陀經》所記載的,宰殺大量牲畜來進行祭祀。
但國王慈悲為懷、憐憫一切生靈,所以在聽聞血祭的選項後、心中雖不認同,但為了顧全大局,他並沒有口出惡言,而是一邊先表面答應、一邊想著如何推翻這個決議。
但是與會大眾沒有意識到國王的想法,仍在讚頌血祭之效:「大王統治天下,請勿忽略此事!切勿拖延逾如法、如序、如樂地引導人民高舉祭祀之梯!您的聖旨會受其他諸王的遵循,所以現在就是號令天下舉行血祭的時候!
「雖然您重視佈施與持戒、但請舉行《吠陀》所記載的血祭方式、以償天債,天神就會喜悅地降雨以滿足人鬼萬民,所以請舉行普世的血祭!」
國王心想:「這些人的想法短視又愚昧,我應該指出這對信法之人是多麼不宜!凡人為了求神而殺生,這是狹窄的惡道,怎會有人相信殺生能夠取悅天神、登上天界?
「讚嘆血祭能夠生天的這種論調、實在虛偽無比!豈有佈施者為被殺者、卻是殺者得善果之理?若尚未離開歧途走向正法,反而宰割牲畜、又怎能生天?
「若祭品能生天、那我當祭品還比較好!這種做法究竟哪裡合理?天神怎麼會放棄天界無比的香氣、美豔和甘露,反而喜愛血腥之味?」
國王想到解法後,技巧性地回應:「感謝眾卿的設想!我必不辜負爾等的心意,所以我打算用一千人的性命來血祭、如此必得成就!
「還請諸位盡快準備祭祀用品、建好祭壇、算好良辰吉時。」
大臣們聽完非常驚恐:「陛下,您同時要抓千人獻祭,恐會失去民心!」國師們也應聲附和。
國王回答:「你們不必擔心引發民亂,我定不會讓國民失望。
「因為,我並不是要抓捕無過之人來獻祭,所以此後,如果有人違犯法律、有害國族者,嚴查定罪之後,我就用這樣的人來獻祭,眾卿必要謹記於心。」
大臣們因此合掌說:「陛下!原來您是為了利益國民,微臣定不會違背王命。您的行為連天神都會讚賞,您是善法的準繩、是天神喜愛之人,我們因此信服於您!」
朝廷徹底執行這份聖旨,官吏們到各城中抓捕作惡之人,城市週邊的民眾也知道了這項命令,在民間口耳相傳:
「國民若有作惡者,必代牲畜為祭品,因此今後造惡人,違背王命國法故,自身將代為祭品,身捆台上火焚燒。」
國民為了不被抓捕作祭品,便開始停止造惡、勤於修善、不相爭鬥、彼此親近、善待旅人。
讚曰:
國民勤律己,勝似圓滿劫。
光宗重榮譽,心懷來世計,
知禮增慚愧,國民速行正。
官吏們持續監督國民,國家逐漸大治。國王歡喜地重賞百官後,強調其護國佑民的願望、決定無遮施財,讓國民歡喜無憂、災殃平息,他吩咐百官在城市與村鎮中設立佈施站,按照聖旨日日施財救濟貧困。
讚曰:
百姓得王財,貧苦遂消失,
妙服美衣飾,鮮艷若節日,
歡喜受王恩,歌頌遍十方,
國王聖名德,擴散如漪漣,
國王施妙策,國人盡重善,
正氣日興盛,災障悉退散。
四季依時序,秩序悉井然,
人人皆得歡,如新王登基,
五穀並豐收,蓮池淨水滿,
時疫不流行,藥草具妙力,
吉星常高照,季風依時起,
無處有險難,內外悉平安,
善德日日增,快樂如劫初。
國王如此依法佈施,消除了貧窮及災難,民眾安居樂業、日日為國王祈福,也讓國王的美名傳遍天下。
其中有一位相信正法的大臣,非常喜悅地對國王說道:「陛下應機教育、智慧過人!您避免了殺生、如法佈施,使國民能得到今生與來世的安樂。
「國民也因為如此修行正法、使旱災與貧苦平息,人民安樂,實乃臣民之大幸!」
讚曰:
身潔白如月,正位行無瑕,
傘頂盤發髻,施名超帝釋。
施多以血祭,積惡故不善。
明主依善施,離惡合我意。
臣民何有幸,依君為怙主;
世間無此事,勝於大慈父。
另一位大臣說道:「富人們練習佈施是為了培養福德、持戒則是求美名或求來世生天,若能將其作為利益眾生的方法、則必是有德有學之人!」
若人心存善念、則就算環境驅使也不會造惡,故應勤於淨化自心。
讚曰:
王勤利國民,得美名安樂,
故不應背離,國王之聖旨。
國王的聖旨即是:「習慣修行之人會更加富裕、所以求財之人應學正法。」讀者應再再謹記。
佈施、柔軟、持戒方能得到安樂,血祭殺生則絕對無法如此,所以應勤於有意義的佈施。
世尊過去世也專心致志於服務世人,如來如此攻得直得稱頌!
菩薩本生鬘之供施本生第十終。
小結:
餵虎屍毗憍薩王,兩次商主及兔王,
阿噶達與慈力王,須達拏太子供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