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瑜伽師地論》中幾關轉世相關概念——(1)習慣造就的死心

這一系列文章,我們陸續由:

  一、原始佛法的在家人修行--追求好的轉世

  二、小乘佛法針對「死亡-轉世」的論述:業力造成死相、死心決定去處

  三、大乘佛法追求「不限一世長遠目標」中的易行道:念佛

  四、大乘念佛的特色「念佛」的不同

  然而、大乘佛法發展歷程漫長。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透過《瑜伽師地論》指出大乘時期的論師,他們針對「死亡-轉世」之間幾個概念的明確化。

・死心:命終時刻的心念

   先前討論小乘佛教時,我們引用了《大毗婆沙論》的故事,談到死前之心念,決定一個人轉世的去處。

  而《瑜伽師地論》將進一步將其明確條列:

「云何善心死?猶如有一將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爾時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想現行。若細想行時,善心即捨、唯住無記心。所以者何?彼於爾時於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彼憶念。

云何不善心死?猶如有一命將欲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彼於爾時貪、瞋等俱諸不善法現行於心,乃至麁、細等想現行。」

   上面這段文字提到兩件事:

  一、死的時候有可能是在善心的狀態下而死、或是惡心的狀態下而死。

  二、善心與惡心的影響,會在兩個過程中出現:「粗(麁)想現行」和「細想現行」。

  在「粗想現行」的階段、人還有善、惡的念頭分類,到了「細想現行」的階段、人沒有善惡念頭,只剩下半昏厥的狀態。

 

・習慣最為重要: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

此外,《瑜伽師地論》更提到了一個關鍵的訊息:

   習慣最重要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餘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捨、不起餘心。」 

  可見,一個人臨終時會生起的念頭、大多受他平常習慣所影響。如果他平常習慣是善惡平等,那麼他人的協助、助力就至為重要。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