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瑜伽師地論》中幾關轉世相關概念—— (3)死亡時的心識

 

3.《瑜伽師地論》中幾關轉世相關概念——死亡時的心識

・三位心:明利心、潤生心、正死心

  針對上文《瑜伽師地論》「又將終時,作惡業者⋯⋯」這段論文,唐朝知名《瑜伽師地論》權威、玄奘大師的付法弟子—窺基論師在《瑜伽師地論略纂》解釋到:

 

死有三位心:

 

一、正死,即末後剎那。《唯識論》說為第八識、《對法論》說死有末心、生有初剎那、中有初剎那,唯無記性。

 

二、次前潤生心,唯第六識、我愛相應。《對法》說為九種命終心,唯有覆無記。

 

三、次前明利心,即此三性,是麁想現行故。細想現行、無記心者。即我愛心......故說不能憶善惡法。

 

  此處將前面提到的「粗想現行」和「細想現行」條列清楚成三個階段,不過是依照時間反推,我們現在依照死亡的時序正推:

 

  (1)明利心(粗想現行、第六識):此時有善、惡、非善非惡念的存在,而這分念頭就是決定轉世去處者。

 

  (2)潤生心(細想現行、無記心、我愛心(只要有此我愛,必然會轉世)、第七識):此時沒有善、惡念的存在,唯剩昏厥。

 

  (3)正死心:死亡本身,只剩下第八阿賴耶識,沒有善惡分位。

   

《瑜伽師地論》的高度權威性

 

  1. 《瑜伽師地論》屬於後期(約莫第三、第四世紀)、第三轉法輪時代出現的著作,這一系列著作的特色,是整理佛法前期的所有經論思想,爬梳完整。

 

  2. 《瑜伽師地論》的作者群,都是「瑜伽師」、也就是禪師,所以其內容兼顧了理論與實修的雙美。

 

  據說,玄奘大師當年前往印度讀書、完全就是為了鑽研《瑜伽師地論》,《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說:「法師既遍謁眾師、備飡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并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