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信心、恭敬、崇拜與感恩


       今兒法王的生日,一早起來盥洗乾淨、先修了座米覺多傑寫的四座上師相應法,念著裡面那一句句打入心坎的頌文,祈請能夠一窺自心的本來面目。

      在這個對我們意義重大的日子裡,我想要聊聊信心、恭敬、崇拜與感恩。

      嚴格來說,每一位佛教導師都會一直強調正信的重要與迷信的危險,然而兩者間的差異何在?佛教中的「信心」與「信賴」的差別是什麼?常常遇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

      每當提到「上師如佛」、「上師勝過於佛」等的時候,經論上都會提到上師與佛之間有兩個面相的差異:上師與佛的功德相等、但上師對我們的恩德更加偉大。因此,我認為佛教的信心分成兩個層面;第一種是先認識三寶的功德、再了解它們的殊勝與偉大,最後更進一步地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這樣的功德。

      無論是信心或迷信都同樣地帶有前兩個特質,但在了解其殊勝偉大後,迷信者走上了崇拜與全然託付之途、佛教則鼓勵我們走上追求自我提昇之路。

      兩者間的差異其實不只在佛教、在世間的手段中也常常被強調,許多的「直銷課程」、「富人跟你想的不一樣」、「領導人的祕密」之類的書籍都一再強調輸家仰慕上位者、贏家努力成為上位者。

      這三個步驟在經論中稱之為「淨信、勝解信、欲信」,其終極目標都是希望我們能夠追求自我的最高提昇,促使我們的精進。

       所謂的「精進」,並不是「努力」,而是「嚮往善法」;受到藏地道次第理論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精進必須透過對於現狀的厭惡(也就是出離心)才得以產生,但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方式、也就是透過對於更高層次的嚮往作為動力來產生精進。儘管兩種的目的一樣,但不同的眾生適合不一樣的法門、特別是有許多人在聽聞了出離心之後產生了深層的絕望感,此時我認為對於「三種信心」的深刻了解和實踐會有很大的助益。

      第二種信心,是在了解三寶與善知識對我們的助益後,更能體會其恩德,特別是如今許多佛教流派與其典籍都是過去某位單一的大師耗盡心力、積勞成疾、歷盡千辛萬苦所建立起來,再經過無數祖師們的千錘百鍊流傳至今,對這些過程的深入理解後自然能生起一種強大的感恩。

      這樣的感恩越加堅固,我們對於佛教法門的歸屬感就會更穩定,我想,這就是善知識們所一再強調「能夠師心我心合一」的信心吧。

       總之,佛教信心的主要兩種特徵是因為認識而產生的自我期許與感恩,而這兩者其實都是基於對於佛教法門的正確認識,也就是智慧而得;所以正確分辨事物的智慧不但是修持中的最後目的,更是萬法的根基。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