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簡述三科(4):建構世界的潛能

十八界:建構世界的潛能

  《俱舍論》:「法種族義是界義⋯⋯此中種族是生本義。」
  所謂的「界」是潛能的意思:十八種東西,具有潛能建構出我們經驗到的整個世界,所以才稱為「十八界」。這十八種東西,就是上面提到的十二種,加上: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和意識界。

  這十八界中,分成
  一、外色六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
  二、色六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三、內心六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和意識界

  前兩組是物質,稱之為「色」;後一組是精神,所稱之為「心」。
  在物質中,長在我們身上的稱為「內」,長在外面的稱為「外」,所以又分成「外色」跟「內色」。
  十八界的分類,是原始佛法經典有記載中,將我們的生心理組合做最細緻的分類。

  之所以分類成十八種是透過這種方式,讓我們了解「自己」不過是十八類東西的組合。

  除了十八類東西以外,沒有一個「真正的自己」。

  但這「自己」也不是等於這十八種東西。
  而是而是這十八類東西組合起來後的一個「名字」而已。


  陸續我們已經說明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三種稱為「蘊、處、界」的分類,佛法中稱為「三科」。又、三科存在的目的,在於透過佛法中強調的「分析式」修心,扭轉我們日常中錯誤、帶來痛苦的認知。

  《大乘廣五蘊論》說:「即由三科觀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況,破我執之謬,立無我之理。」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