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噶舉聖誡卡全釋義

 

密勒日巴夢耕田:耕耘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七張牌,記載隱士密勒日巴在苦修瑜伽時,進境不多,最後夢到一個彰顯正確步驟的夢境,提醒他堅持耕耘的重要性。
努力與瞎忙容易令人搞混,佛法認為,關鍵差異在於「明白因果」:如果我們很努力地種柳丁、卻希望得到蘋果,這是怎麼都不會發生的。
只有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方向和如何達成後,這種堅持和耕耘,才會得到相應的豐碩成果。


 
密勒日巴遭姑母毒打:化解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六牌,記載隱士密勒日巴多年後回到家鄉,遇到與自己恩怨情仇極深的姑母:姑母全家都因為密勒日巴的黑巫術而死去,所以氣得毒打了他一頓。
有趣的是,密勒日巴並沒有情緒性的回應、而是跟姑母分享自己接下來的計劃,並且建議她支持自己、是能夠對自己家族聲譽最好的選擇。
有些人會糾結於過去、忽略了現在與未來明顯可見的好處,有些人則是能夠記得:過去的對立與不合,往往都是當時的立場;現在,既然立場改變了,又何必堅持這些、而失去創造雙贏的機會呢?


 
密勒日巴再會拼音老師:放下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五牌,記載隱士密勒日巴多年後回到家鄉,將自己家裡破敗的古董贈送給小時候的老師。
既然我們所珍惜的一切,是我們「主觀上選擇珍惜」、而不是事物本身要我們珍惜;所以,我們真正放下的,其實不是事物、而是我們當初的那份選擇、執著與觀念。
有些人要先提起新的未來、才能撒手放下過去,有些人則是要先放下過去、才能騰出手來提起未來。


 
密勒日巴返家:瓦解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四牌,記載隱士密勒日巴、歷經多年求學後,終於首次返回家鄉,家中的景象卻如他夢中所見一般破敗不已。
每次的瓦解與失去,都是讓我們「自我檢視」的一次機會:事實上,所有的瓦解,都是「信念與價值觀的重整」,你覺得,面對瓦解時最難的心理素質是什麼呢?


 
密勒日巴告別:託付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三牌,記載隱士密勒日巴要告別他的老師、西藏翻譯家瑪爾巴時,後者告訴他自己做到的夢,夢境中有四隻聖獸、象徵瑪爾巴自己的四大門人。
面對機會與決策時,我們往往會想著要怎麼用一些小聰明或是方法,快速達到目標;但或許,更根本的方式是想想自己身邊有誰,能陪伴自己面對這個目標。
因為,人畢竟是群體動物,社群的支持與協助,才能讓我們更安心地面對各種得失。


 
密勒日巴求返家:選擇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二張牌,記載隱士密勒日巴夢到自己的家鄉已然頹敗,因此請求他的上師、翻譯家瑪爾巴讓他回家一趟。
瑪爾巴預言、若密勒日巴選擇回家,他們二人這輩子將不會再相遇,更指出密勒日巴此生的每個選擇看似艱難、但背後都有很多的祝福。
面對選擇,我們都怕會「失」,然而,所有的「失」和「得」都是一體兩面的:任何的「失」背後就是某種「得」,反之亦然;只有當我們的視野夠高,才能看出每個抉擇背後的祝福,而不是只顧慮的表面的得失。


 
瑪爾巴夢梅記巴:自覺
這是 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一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夢到自己的冥想上師梅記巴,透過三種方式介紹了「無生」的真理。
瑪爾巴亦師亦友的尼泊爾友人本達巴告訴瑪爾巴,他看待上師的視角、證明了他是什麼樣的人。
誠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視角、其實就是為「為我們自己是誰」作證:面對他人的不安與起伏,我們選擇承擔、面對、陪伴或是逃避,其實證明的正是我們到底是主導者、解決者、伴侶或是怕事之人。


 
瑪爾巴讚二上師:拒絕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十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讚譽自己的兩位上師,並且描述自己的禪修經驗。
佛法形容心的本質為「本」,各種主觀的慣性為「客」,就是為了強調後者不過是暫時的、後天的;然而,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具有如此富足的生命喜樂,因此透過外求與刻意,用更多的「客」來矯飾自己。
矯飾,只會讓我們最後連自己是誰都認不出來。


 
瑪爾巴憶初會那洛巴:面對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九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精神導師那洛巴的場景。
那洛巴告訴他:面對死亡時,凡人感到恐懼與無奈、智者則會開心雀躍,因為智者掌握在生死之際昇華生命的方法,能將一切困境變成助力。


 
瑪爾巴論梅記巴:跳脫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八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回想起自己的第二位重要導師梅記巴:梅記巴負責主持印度廣嚴城的重要慶典,並且重視「放下主觀」的禪修系統。
人人習慣的聆聽與溝通模式,大多有兩種:
1. 希望能在理性上達成共識、理解對方。
2. 希望在情感上與對方更親近、不一定要理解對方,但能選擇接受。


 
瑪爾巴野餐高歌:勇氣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七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第三次求學印度時,將自己準備的金子送給老師、老師卻毫不猶豫地丟掉,並鼓勵他快點返回西藏。
瑪爾巴在這次尋找老師的旅途上充滿不確定性,但他並未躊佇於當下,而是勇敢地向前走:勇氣往往源自兩種不同的原因:
1.因為不會讓自己陷入不確定性,會讓自己永遠保持平衡。
2.因為自認不論遇到多糟的情況,都能克服並超越。


 
瑪爾巴再離上師:忐忑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六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第二次求學印度完成後,與他的老師告別。
瑪爾巴對回程的路上深感不安、但也慶幸自己學習有成,他意識到,自己看待「挑戰」的視角,正因為自己的成長而產生改變。
面對忐忑與問題時,我們一般會有兩種反應模式:
1.從過去找可能失敗的原因、或是預先準備備案,希望減少自己的不確定性。
2.花時間認識問題本身,不為自己的不安尋找原因,只面向未來。


 
那洛巴授權瑪爾巴:傳承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五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第二次求學印度完成後,得到精神導師的授權,預言他的教育事業將觸及許多人。
瑪爾巴一直希望由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教育事業,但是他的導師明確地告訴他,只有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學生們、才能傳播他的教育事業。
我們往往會堅守一條道路、卻忘記這條道路的目標何在,最後堅持了「How」、卻忘記了「Why」,更忘記回頭檢視,自己的道路是否能夠引領自我前往那個目標。
你覺得:
1.堅持How
2.找到Why
 


瑪爾巴再赴印度:承諾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四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準備第二次前往印度。由於路途遙遠、瑪爾巴又年事已高,學生們不希望他再前往,但是他堅持自己的承諾,因為初衷最重要。
維持初衷之所以很難,其實是因為我們喜歡為「初衷」找出原因、來合理化自己的願望。佛法在看待「遵守承諾」的態度上,一向有兩種觀點:
1.認為要先「理性」充分理解自己為什麼要遵守承諾、再許下承諾。
2.當自己靈感上覺得應該遵守承諾時、就遵守吧!事後再慢慢學習如何遵守好即可!


 
瑪爾巴初返西藏:啟發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三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在第一次從印度回西藏的路上,夢到自己的的老師的老師的老師(?)給他的建議。
「困境」讓我們感到耗弱與擔心,但是若是我們能記得「困境」的三個特質,就能從中提煉出啟發:
1.困境是暫時的,會來也會走。
2.困境是否是困境,取決於我們的立場。
3.困境點出了我們的匱乏,給我們一個進步的機會。


 
瑪爾巴初見心性:堅持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二張牌,記載西藏翻譯家瑪爾巴,希望他的老師能夠教他更多的知識,但老師建議他多花時間傾聽生活的點滴、而不是累積更多知識,變得更主觀。
「堅持」是人生重要的品格,但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你的「堅持」,是讓你「成長茁壯」、還是讓你「固守原型」?
或許可以試試看的作法是,寫下自己的兩個「堅持」的生命信條、然後看看它們是讓我們持續成長,還是讓我們停止成長。

 

帝洛巴榨麻出油:磨練
這是噶舉聖誡卡 的第一張牌,記載印度王子帝洛巴,遵循靈性導師的意見,放棄地位、學識,在東印度的一個城市裡,為當地最大的妓女拉皮條,同時搗芝麻、榨麻油維生,最後得到開悟。
面對磨練時,短期來看好像有「繞過」與「承擔」兩種選擇,但長期來看,只有「承擔」才會讓我們成長。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