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會上很常見的一個供養物是「幢」,跟「旗」、「旛」、「傘」、「蓋」都是佛教儀式上常見的裝飾供物。
幢代表什麼?我引用一段《聖典》的內容跟大家分享:
「過去,當天人與阿修羅開戰時,帝釋天王曾告訴天人們:『你們跟阿修羅打仗時若心生恐懼, 只要想起我的『摧伏幢』就能消除恐懼,不然 也可想起『伊舍那天子』或『婆留那天子幢』, 都能讓恐懼消失。』
「同理,商人們!若你們遭遇到意外和恐懼,當 繫念覺者、繫念正法與繫念僧團。」
可見,幢在佛教文化中,代表的是「勝利」與「精神旗幟」的角色,好比菩提迦耶菩提樹之於佛弟子、麥加天房之於穆斯林一般。
所以,我們正在台北市郊建立的護國息災轉經輪上,也有「勝利幢」的圖樣,就是這種加持與精神的體現。
護國息災轉經輪中,裝入了3300萬次的不動如來咒語和觀音六字咒語,不動如來咒語以其克勝魔障、消除業障、療癒傷痛與憤怒聞名。
轉經輪的每一次轉動,就會同時轉動這3300萬次的咒語、等於修行者親口持誦這3300萬次的咒語、因而發出3300萬次的能量,它就像座能量發電廠一般,不停地釋放出克勝一切的能量。
現代人雖然不至於像《地藏經》所說:「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但的確生活中會無意間造下許多介於「業」與「業道」之間的負面能量。
這些負面能量,就會慢慢累積,並以各種障礙的方式呈現:各種努力半天的功虧一簣、各種到處被人弄被衝康、各種被人放話誤解扭曲,往往都是語言所產生的負面能量,慢慢累積承難以消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