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我的佛教改革稗語(2)現有基礎教育之我思

 

我前陣子寫過一篇文章,透過比較日本人與美國人在二戰時的表現,來介紹「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在推動的工作中,最核心的一塊就是「佛教基礎教育」,文章在此:
https://reurl.cc/KpDprn

前幾天我又寫了篇文,談到我在做的工作、宏觀來看就是佛教改革,那篇文章談的是權力改革:
https://reurl.cc/9OyO5O

有位朋友問我,我對佛法基礎教育的觀點為何、又要如何落實?所以此文我先談談我看到的現行危機,下文會再談我的解決方案。

 

佛法基礎教育的特色,可想而知是夯實基礎的佛法觀念與價值觀,這一般透過兩種方式建立:

第一種是文化底蘊,意指這個「文化」中本身就點點滴滴、在日常生活中傳遞著佛法的某些價值觀,比如藏文化中、據說孩子出生後會的第一句話是六字大明咒,或是台灣文化中、大家會為了家人吃素祈福,都可以視為佛教價值觀在生活層面上的呈現。

然而,生活層面的建立、往往傳遞的是一種較為模糊不清的意旨,在沒有透過教育來彰顯其意涵前、很多時候是曖昧不明的,因此這就牽涉到第二種方式:知識與觀念的教育。

 

我認為,現在常見的佛法、或是泛佛法的基礎教育有三種形式,但都有許多問題:

第一種形式,是從民俗信仰圈長出來的,其內容主要都圍繞著諸如冤親債主、業障、祖先、因果病等等的問題而生,重點是這些觀念「不是原生佛教的、不是原生佛教的、不是原生佛教的」(舉例來說,立牌位是為了供養祖先本身的這個思維、本身就是悖離佛陀的思想,但是一大堆人這麼做。)

實情是,佛教的儀式在宋代以後大量的被民俗所沿用、佛教的某些觀念也被民俗所承繼,但民俗反過來「剪輯」了這些觀念,所以從這裡長出的基礎佛法教育、往往是圍繞著「信仰」、「陰陽」、「因果」這類主題,並且偏頗且錯誤地解讀佛教的因果觀念。

 

第二種形式,是從偏向高知識份子的群體中長出來:許多高知識份子(相對來說)到書局裡讀了幾本佛教讀物,可能是《金剛經》、《六祖壇經》、《心經》,然後腦洞大開、開始自己看各種佛經,最後「自成一家」、自己解讀佛經的義理,將其帶入生活中。

這種情況的問題是,由於當事人一開始的基礎教育「並不是佛教本位主義」,所以他的基礎教育往往不契佛理、是在非佛理的基礎上,「裝上了」佛教思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傳統儒家思想中、有一大批人受到理學禁慾思想影響,以此作為基礎來「解讀」佛教關於一般人「淫慾」的相關論述,搞出了「自慰都有罪」這種超ㄎㄧㄤ的論述,這就是缺乏佛學基礎教育的結果。

如果從佛教的經論上來看、所有關於一般人的「淫慾」論述,都是基於「搶奪」、也就是侵佔他人妻女的基礎而發生,所以阿毘達摩系統中、往往將淫慾跟偷盜歸在一類討論,所以《優婆賽塞戒經》中、主張嫖妓付錢不犯戒,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種形式,是直接走入「超級高端佛學院」,按照古代佛教培育師資的方式、走諸如「八年俱舍、三年唯識。」的強度極高之教育體制。

這種做法相對於前兩種、當然是最完整的方法,但是:一、成本過高,並非每個人都可及。二、這些論典的出現,本來就是高級佛學家(浸淫佛學二十年那種)關注的,所以內容往往艱深難解。

如果你細細思維,你會發現現在最常見的三種泛佛教基礎教育模式、幾乎不外乎這三種。
也請你細細思維,這能培養出有人文關懷、真正將佛法觀念,包括佛法的信仰觀念、佛法的倫理觀念跟佛學深度,活在現代的教育體系嗎?

我認為不是。

 

因為上述這三種形式,其實都一來只繼承了「片面」的佛陀教育體系、二來本身也有所偏頗(實屬必然):

第一種形式關注的是基礎的「佛教」基礎教育,討論「信仰」、「民俗」等問題,但問題前所述、其觀念與回應方式「大多」不是來自佛教,80%是來自通靈與乩童(認真)。

第二種形式關注的是「佛法」、也就是如何在生活中,過上某種智慧的生活;問題也如前述,其認知基礎並非來自對佛法土壤的認識、而是自我解讀,所以往往越走越心虛,甚至一不小心(遇到信仰問題時)就會靠到第一類去。

第三種形式關注的是「佛學」,問題在於其所研究的、往往是90%的一般人不在意的問題,實用程度爆炸低。

 

所以,我在觀察、思考跟回應此問題時,首要就認為:佛陀的教育,是「佛學」、「佛法」和「佛教」分裂為三之前的源頭,也就是佛陀教育之文化。

當然,佛陀教育文化的原始樣態離我們已經非常遙遠,但還好我們、具體來說是我,仍有辦法雨機會從兩個地方看到端倪:一方是漢文的古文獻、一方則是藏文的古文獻。

先說藏文的古文獻:藏傳佛法可以說是佛教的活化石,由於其地理位置與政治特性,有不少文化會保留在一些寺院裡面、傳承五六百年迄今沒有變過(認真,沒有任何變動。)

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八、九百,甚至一千年前,剛剛從印度熱騰騰傳承到藏地的佛法基礎教育系統長什麼樣子,這還是可以看出脈絡的,並且與漢文古文獻中的記載不謀而合。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