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我的佛教改革稗語(3)要先選對教材

 

何謂正確的佛法基礎教育呢?我們必須回到佛教、具體來說是它在印度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
中國古代有許多類似《西遊記》這樣的著作,比如法顯所寫的《佛國記》、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這些都是古代漢族大師到印度留學考察後,將當時的風土人情、特別是佛法學習的體制記錄下來的結果。

 

其中,針對「佛法研究主題」探討得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無疑是義淨三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透過四十個主題、深入探討當時印度佛教的全方位的體制特點。
該書的第三十四個主題「西方學儀」(印度相對於中國為西方)中,義淨三藏提出:當時印度的孩子們必須學習「五經」來徹底掌握梵文文法,之後:「若出家人,則遍學毘奈耶(律學)......」然後開始研究各種佛學科目。
可見,這是針對「專業學人」的學習科目。

 

不過,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的呢?義淨三藏在此書的第三十二個主題「讚詠之禮」中說:
「摩咥里制吒......初造《四百讚》、次造《一百五十讚》......故五天之地初出家者,亦既誦得五戒、十戒,即須先教誦斯二讚,無問大乘小乘、咸同遵此。
「又龍樹菩薩以詩代書,名為《蘇頡里離佉》(《勸誡王頌》)五天創學之流,皆先誦此書讚,歸心繫仰之類,靡不研味終身。若神州法侶誦《觀音遺教》、俗徒讀《千文》、《孝經矣》。
「其《社得迦摩羅》(《本生鬘》),亦同此類......斯為美極,南海諸島有十餘國,無問法、俗咸皆諷誦,如前詩讚。
「又尊者馬鳴亦造歌詞及《莊嚴論》、并作《佛本行詩》,大本若譯有十餘卷。意述如來始自王宮終乎雙樹一代佛法並緝為詩。五天南海無不諷誦。」


從這些文句,我們可以簡單看到兩個重點:
一、閱讀詩歌詠讚,是所有學佛人的第一課。
二、若針對一般人(非出家人)來看,那麼《勸誡王頌》、《本生鬘》和《佛本行詩》這三組至為切要。

 

這種文化其實很好理解,畢竟詩歌、故事,是最讓人產生共鳴的:要注意的是,這種共鳴並不是理性上思辨、分析正確與否、追求正確答案的「共鳴」,而是感情上、感動上、發人深省上的共鳴(這個環節非常重要。)
這種脈絡其實也在藏傳佛法的一種文化中可以見到:一般認為,藏傳佛法的人本化、制度化重要改革者,為來自孟加拉的阿底峽尊者,他徹底振興了藏傳佛法、塑造了我們現在所有藏傳佛法的骨幹。

 

阿底峽尊者的學風主要為仲敦巴繼承、仲敦巴有三個主要的弟子,其大弟子博多瓦就曾提出「六大典」的主張,意即認為繼承自其師公、師父的觀念來看,佛法教育不離於六大典籍、並歸納於三大類:
a.培養信心的《法句經》與《本生鬘》。
b.穩固禪定的《瑜伽師地論》和《大乘莊嚴經論》。
c.生活練習的《入菩薩行論》和《集學論》。
看到了嗎!他一樣將《本生鬘》是為佛學基礎教育的根本,並且又加上了《法句經》。
《法句經》,是將佛陀在各場合所說出的感言彙編而成,號稱為:「......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
可見,《法句經》、《本生鬘》、《佛本行詩》、《勸誡王頌》,就是佛法基礎教育的根本!其中,我再次強調:前三者的核心,是基於「常識」的「情感共鳴」,而非「深究」的智識研究。
既然我確定了佛法基礎教育的讀本、就是這些,那我怎麼做呢?很簡單!翻譯啊!

 

我於2020年到2021年、在幾個弟子的協助下,編輯了一本佛教聖經、這是本全白話文的典籍,名為《聖典》,內容共有八個段落:
白話文的《法句經》、白話文的《佛本行詩》、白話文的《雜阿含經選讀》、白話文的《入菩薩行論》、白話文的《寶性論》、白話文的《道歌海》和白話文的《祈願範文》,這對應的是上述三大類的文獻:
培養信心:《法句經》與《佛本行詩》
穩固禪定:《寶性論》與《道歌海》
生活練習:《入菩薩行論》與《祈願範文》
其中,穩固禪定換用這兩本、是因為前述那兩本有大量論理,談漸修式禪修、複雜脈絡的特性,這兩本則是大量故事舉例、談頓修式禪修、直指人心為要。

 

我還加入了《雜阿含經選讀》,選用關注一般人、也就是非出家人所會在意的問題;而生活練習那趴放入的是《祈願範文》,是因為各種的「祈願」體現的、就是佛弟子的生活價值觀。
 

我在此之上,還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
一、《本生鬘》我獨立安排翻譯計畫中:
《本生鬘》的作者如前述是馬鳴菩薩,他本來想寫一百個故事、但寫到第三十四個時就停筆了,現代中文版中只有不到十五個故事的版本、梵文版則有三十五個故事版。
但是,我採用的是第三世大寶法王編輯的版本,他將這份工作持續下去、完成了一百個佛陀過去世故事的整理!我們估計將會在今年(2022年)下半年陸續問世。

 

二、我在整本《聖典》的一開始,加入了一段《小教誡》:
《小教誡》的內容,類似基督教的信經、是用佛法核心觀念為骨幹、討論「佛法文化系統」,亦即涵蓋了「佛教」、「佛學」和「佛法」的這個體系,所關注的所有基礎問題。
我可以很篤定的說,只要你讀通《小教誡》,80%的佛法基礎問題都難不倒你了,不相信的話來把這100堂課聽完,這100堂聽完、你就會完整聽完七段《小教誡》所彰顯的內容:三寶、四諦與三學:
https://lodrorinchen.org/

 

這就是我建立「佛法基礎教育」的第一步:爬梳、整理、選定、翻譯、編輯,這些有根據的佛法聖典!
當然,教材的整理與編輯,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學習體制」的建立,這是我下一篇這系列文章的主題:上述的100堂課,只是針對段《小教誡》這單一主題的一部分學體制而已。

我先提個醒,這整個學習體制的核心,是上述的:基於「常識」的「情感共鳴」,而非「深究」的智識研究。
 

最後,跟大家分享《小教誡》中的《法信誡》一段,這是以《勸誡王頌》(上面提過,記得嗎?)為基礎所擷取出的內容、談的是佛法信仰與修行的核心,至於完整的《勸誡王頌》課程、早已於解脫法堂上公布。
「覺者曾說,佛,法,教團,貢獻分享、持守戒律和這兩者的福德之果,以上六事皆具備無量美好的能量,應再再思念之,切莫遺忘。」

 

佛法的教育改革,廣泛而深遠,包括前述的制度權力層面、教材體制層面等等,雖然講起來很簡單、但每一步都需要深思與耕耘。
迄今,我們在制度上、學習教材上,進行了深入的耕耘;今年,我們正在「學習方式」與「學習管道」上進行制度性的改革與嘗試,但這些都屬於軟體的部分。
硬體上:台灣岡波聖地建立計畫,為現代人提供:繼承傳統、合於現代的佛法學習系統。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