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寺院與寺廟

 

現代科技既可以帶來「Deepfake」這種爭議與殺傷力極大的技術,也讓「修行」有了更多可能:上上週,解脫Mokshah的執事與籌備執事群一起進行了一個閉關,結合現代科技的操作,讓每個聚會一處的在場者,都像獨自在自己的關房禪修一般。
不過,我這篇文章想談的不是「科技」,而是另一個有趣的概念對照:寺院vs寺廟。

 

寺院又名「精舍」,早在佛陀時代就有相關的記載:
「他(給孤獨長者)頂禮世尊的雙足、合掌說道:『我住在舍衛城,那裡土地豐饒人民安樂,國王是獅子元族的波斯匿王,其人福德流芳,為遠近所崇敬。我希望為您建造精舍,期望您願意接受。.......(佛陀回答:)一切的錢財並非長存的珍寶,儘早施予是正確的,恰似倉庫著火、唯有取出之物方為真正的珍財......施捨不堅固的錢財、將會得到堅固的善果,佈施食物將得體力、佈施衣物將得妙色;若是佈施建立精舍,那麼將具足各種善果的成因。』」—《聖典・大記詠》

 

給孤獨長者供養佛陀的精舍後來名為「祇園精舍」,是佛陀在世時最大的一座寺院,與竹林精舍共構成佛陀的兩大修行基地,根據《聖典》對此事件的後續記載:「佛陀的庇蔭顯現於精舍,聖賢們於此聚集安居、貧者於此行禮、富者則於此獻納錢財。長者因著這等福緣,壽命結束後投生成為天人,他的子孫繼承其事業,世世代代種植耕耘著福田。」
佛教的「寺院」之所以如佛陀所說、支持者能「埋下各種善果之原因」,就是因為寺院中會發生「各式各樣的善行」,就像上面提到:「佛陀的庇蔭顯現於精舍,聖賢們於此聚集安居聖賢們於此聚集安居、貧者於此行禮、富者則於此獻納錢財。」一般,所有的人都能在此學習佛法、實踐佛法,佈施、結緣,各種的善行於是發生。

 

記得剛進入到藏傳佛法體系的時候,我剛在漢傳佛法中出家兩年,當時很不習慣一個用詞:「寺廟」,大部分的藏傳佛教徒,在稱呼自己上師、傳承的「寺院」時,都會稱之為「寺廟」,這對我來說是奇怪也不能理解的,因為我從來不曾聽過佛弟子使用這個用詞,但當時其實搞不太清楚真的原因跟脈絡。


後來才知道,「廟」一詞本身就帶有「神本」的意味:也就是說,當一個建築是以神、佛作為主體,然後以祭祀、祭拜、儀式作為人類的行動重點時,我們才會稱之為「寺廟」;相反地,佛法系統中,建築的主體一直都是「人」:提供人們在此,實踐如上所說的各種善行,因此稱之為「寺院」。
可想而知,當我們支持一個寺院的建立,為他人造下各種善行提供軟硬體的支持時,那這各類的善行所產生的善果中、當然都有我們的一份了。

 

台灣岡波聖地 就將是一個會發生這各種善行的基地:我們會在此學習、閉關、實修,利益生者、離世者、人類、動物等等,其所會實修之全面、深度與高度,都會是絕無僅有的,不論是在密法深入的禪修理解,或是藏傳佛法精髓的漢語化,都會不停創造、累積極為少見的「 高質量善行」。
支持這樣的善行發生,其所累積的福德、善緣自然也是高質量的,更能如《聖典》所說:「......其子孫繼承其事業,世世代代種植耕耘著福田。」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