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在家居士也能弘揚正法

 

認為在家居士沒有資格住持正法的人,不是想霸佔知識權、就是養成了倚賴僧侶。


我曾經出家八年,看過不少事件,還俗之後也對佛教圈的生態有更多的體會,不少人好奇我還俗的原因,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我認為一個好的出家人,一定要待在僧團裡面過團體生活,而我自知自己的天性是不適合待在團體中的人,亦不想變成離開僧團與施主們混在一起,不再精進自己的學問的結緣僧,或是在僧團裡面憋久了沒地方施展拳腳,所以就跑出來想要自己搞個舞台,結果根本能力不足的人,經過多年的思考,最後認定還俗就是我必然的選擇。

以現代的佛教界來看,一般來說,在家居士在佛教界中的地位是絕對次等(低於出家人),而還俗的居士則更是超級次等品(大概跟買珠寶會遇到B貨、C貨的概念一樣),很大一個原因是佛法的知識權與行使權都在出家僧團的手上:誰具有更多的佛法知識與經驗、誰就值得受到尊重,這非常正常。

 

然而現在流行一種不符合佛教歷史發展與經論久住的歪風,就是一昧地批評在家居士,認為他們就算有再多的學問,也都沒有住持正法的資格,同時一昧地捧高出家僧侶,主張只有他們能夠弘揚法教。

出家僧侶是正法的命脈這一點毫無爭議,關鍵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守護著佛法的命脈—戒律的傳續,這是一切佛弟子都得恭敬他們的原因,但是,在住持正法與弘揚法教上,在家居士的表現與權限其實根本就絲毫不遜色。

 

先從歷史事實來看吧,維摩詰就不用說了,《華嚴經》裡面的善財童子與他參訪過大部分的善知識們、如來藏學派最根本的經典《勝鬘經》和《大雲經》的主角-勝鬘夫人與一切眾生樂見童子,這些全都是在家人。

晉朝法顯譯師到印度取經時,當時有一位偉大的大德:「大乘婆羅門子,名羅汰私婆迷,舉國瞻仰,賴此一人,弘宣佛法,外道不能加陵眾僧」;「國內大德沙門,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
這位受舉國瞻仰的「羅汰私婆迷」,也是在家居士。

 

那爛陀時期,與月稱辯論多年的宿敵—月官,他是個知名的詩人,寫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讚佛頌,更是親見觀音的行者,它也是個居士、而且是個年輕人。

玄奘法師在那爛陀讀書的時候,最後幾年曾經在一位「勝軍」的唯識學者座下學習而完備了他的學問,這位勝軍也是個在家居士。
不但如此,諸如中觀的寂天、唯識的護法等大師,更是先出家,後還俗研究密教的居士大德,而以密法的歷史來看,名聞遐邇的「八十四大成就者」,清一色幾乎都是在家居士、或是還俗的居士。

要特別強調的是,「還俗」是放棄出家人的身份,跟當事人有沒有破戒沒有關係。

 

至於近代的中國佛教,在家居士住持正法的情況更是如雨後春筍,先有清末楊仁山大德、民國時期的唯識專家—「南歐北韓」,也就是南京的歐陽漸與北京的韓清淨,還有在廣東傳授密法的王弘願。

其中最傑出的,無疑是南京支那內學院的歐陽漸,人稱竟無先生,在他編列的《內學院院訓》裡面更強調居士是僧、是福田、是師範,可以說法、閱戒,可入比丘中次第坐等等。

有些人會鄉愿地說:「這些古德是大修行人,現代人又不是這樣,怎能相比呢?」

 

我只想說,這些偉大的居士們在他們各自的時代,也被許多人批評為異端、認為他們的做法不當,但隨著歲月流去,這些居士們的事蹟被記錄成傳記流傳了下來,而短視的批評者則被貼上「誹謗」、「嫉妒」的標籤,在該居士的傳記中以警世的負面形象留存著。

畢竟,「誰是大修行人誰不是」這種主觀的問題,誰都沒有答案吧。

其實我遇過大部分有學有德的高僧,都對有識居士禮遇有加,特別客氣,每次遇到一些中國佛教界真正有學問、住持或任教知名佛學院、而不是靠輩份壓人的前輩,他們都笑咪咪地一直告訴我民國初年,那些大居士們感人心弦的故事,不停勉勵我們這些後輩要好好為佛法付出。

 

真正會一直說「居士不能住持正法」的,要嘛就是怕受到有識居士影響的出家人,要嘛就是習慣依賴出家人到奴性根深蒂固的居士,前者我不好說,後者的話,請記得解脫是個人的事情,當你體悟到這個道理,就會發現無論對方是居士或僧侶,只要能夠協助你減少煩惱、增長智慧,那就是善知識。

以我的經驗來看,一個必須兢兢業業工作的居士,還有心力投入佛法的研究與實修,那樣的決心絲毫不亞於出家人面對慾望挑戰時的勇氣,反過來說,任何一個錄取率百分之百、條件優渥、沒有競爭力的團體,最後只能招致腐敗,僧團有這樣的特性嗎?民國初年的印光法師認為,僧團有所謂「三濫」的問題存在,說的正是這個問題,他甚至曾經大力勸阻才子李叔同(後為弘一法師),要他不要出家。

對出家僧團的狀況我就點到為止,因為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知道他不會希望任何人攻擊僧團,這會讓他心痛,但是,我最後還是要強調,認為只有出家人能住持正法,是錯誤的。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