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岡波聖地之關於「緣起」

 

我先講兩個故事,是我讀書時期聽過的故事。
藏傳佛法一個非常知名的大師是「密勒日巴」,他年輕時奉母命殺人如麻、壯年時拜在當時的大翻譯家瑪爾巴座下求法,備受瑪爾巴的刻意刁難後、終於得受大法,後續個人閉關苦修十餘年,終得成就。

 

據說,密勒日巴第一次拜見瑪爾巴時,瑪爾巴要求他去附近的村莊化緣、準備好自己求法期間所需要的糧食,密勒日巴化到了很多的青稞後,將其中一半的青稞拿去交易、換了一口大銅鍋。
他就將那一半的青稞作為自己的糧食,並將這口銅鍋供養給瑪爾巴,供養時、這口銅鍋裡面沒有裝入任何東西。
據後來大部分的大師們的說法,當時如果密勒日巴供養的銅鍋裡是裝滿東西的、哪怕只是五穀粉等等,就代表他已經是「資糧圓滿之法器」的「緣起」,瑪爾巴會即刻傳法給他、不會再刻意刁難他以消除他的業障。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的故事:他是藏傳佛法中不分教派運動的三賢者之一、也是此運動的主要整理人,成就極高;他的上師是第十四世大寶法王、而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則成為他的弟子。
傳統上,大寶法王主要駐錫的祖寺位在西藏拉薩、康楚則是住在東藏德格,相隔上千公里。有一年,法王從西藏來到東藏向康楚學法,康楚在家鄉的寺院裡準備法王的法座時,罕見了用了藍色與白色的綢緞佈置坐墊與靠背。
佛法術語中,「黃色與紅色」往往象徵出家人、「藍色與白色」則象徵在家人,當時十五世法王是位出家人、但康楚卻用藍色與白色的綢緞為他佈置法座,實屬罕見;但因為他是一個有成的大師,大家內心約略知道、這是一種緣起的象徵。
後來,第十五世大寶法王成為歷代大寶法王中,第一位還俗娶妻的居士。

 

這兩個故事講的,就是「緣起」這一概念:藏傳佛法、特別是噶舉派「非常重視」緣起,緣起意指一件事情開始時的某種樣態與象徵。
這些樣態一方面「反映了」當下整個因緣的走向、一方面也「定調了」這個事件接下來的方向,所以「掌握緣起」並「解讀緣起」就至為重要。
我自己親近我上師時,在某些特定的時刻、上師都會贈與我們這些身邊的工作人員一些小東西:一束荷花、一塊甜餅、一杯他親自調的茶或一碗他煮的粥,然後都會說:「這是緣起」。


那麼,修行、或是建立一個聖地的緣起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不論是哪一傳承的佛教,建立寺院的一個重要步驟(又可稱為緣起),就是寺院的創建者要與當地的地神、土地公等神明建立契約,打好關係。
畢竟,「土地」本來是人家的,新住民先入境隨俗、跟人家好好打招呼,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包括佛陀在大量的經典中,都有提到要先供養地神、擇地的步驟。

 

這在大師們的事蹟中也可看到:我自己比較熟悉的,包括蓮花生大士、空海大師、第一世大寶法王,他們在建立寺院時,第一件事情都是安撫地神、或是建立神社、或是得到山神的請求住持。
那麼,我建立台灣岡波聖地,是依照這個脈絡的嗎?
是、也不是。

 

2019年底我向我的上師稟告我要建立一座全華語閉關中心的心願後,上師多次指示我要在台北市的東北角尋找地點、並將「岡波」一詞賜予此計劃,所以我全面投入於覓地。
原始的「岡波聖地」位於東藏甘孜、又名岡波雪山,是第一世大寶法王55歲時建立的根本道場、是噶瑪噶舉派的源頭,法王之所以會選擇此山作為根本道場,源自他的上師岡波巴的指定與授記。


對我來說,「上師」是一切的源頭,所以我推動的第一個台灣岡波聖地佈置計劃、是建立一座千佛菩提塔。
千佛菩提塔在原始岡波聖地的原型是「繃札十萬塔」,此塔並不是原始的岡波聖地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聖物、反而是比較晚一點,到第二世大寶法王,才為了紀念他的上師繃札巴建立的。
但是,我認為,這整個聖地的根本,就是我的上師、我的傳承,因此我推動的第一個計劃就是這象徵「紀念上師」的千佛菩提塔。


那麼,第一世法王在原始的岡波聖地建立的第一個聖物為何呢?
根據《聖地誌》記載,他到原始的岡波聖地後,第一個建立的聖物是馬頭明王像、第一個修持的也是馬頭五尊法,來平息他此後的一切障礙。
我們剛剛不是說,他到了此聖地後、得到本地山神發願護持嗎?這就是在他圓滿修持了馬頭五尊法後,山神才主動湧現的。
所以,我根據這樣的史實,我在台灣岡波聖地第二個推動的、是本聖地未來所會主修的本尊聖像、也就是以馬頭明王為核心的「五大聖像」。

 

同理,按照這樣的節奏,我第三個推動的,就是與地神和龍神們結緣的千枚龍王寶瓶專案。
那麼,第一世大寶法王,是在自己實修有進展、並且得到山神的發願守護後,就建立了岡波雪山上的寺院本體的嗎?
不是的。
根據史料記載,他是先吸引了部分、部分的弟子,向他們說法、給予教導後,隨著弟子的人數與日俱增,才漸漸建立起岡波聖地的主建築。可見,大師向眾生們分享了法雨的甘霖後,才建立起寺院。
簡言之,分享佛法文字的美好,不論是透過有形的言語還是無形的能量,都是安撫地神後、建立寺院前的重要步驟。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