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追求淨土

 

佛陀在世時給予弟子的生死教導,往往視對方的情況來決定,對於忙碌的一般人,佛陀建議對方死後求生到天界(不是天堂,過得很爽但是會死),而對於出家人,則鼓勵儘速追求解脫、不要有「想去天界」的念頭。

後來,佛陀又介紹了可以兼顧這兩種弟子心願的所在:淨土;淨土,是其他佛陀開展出來的度假村,想爽的爽、想休息以繼續往前走的繼續。

 


我不反對追求來世前往淨土一事,畢竟一般來說這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我反對的是「去脈絡化」,也就是把佛陀的某段教導抽出來,放到某個核心、至高的地位,忽略其他體系。

中國佛教的宗門習慣就有這種傾向,比如淨土宗「過度放大阿彌陀佛」的功德,將「阿彌陀佛」與「非阿彌陀佛」判為兩個對立的概念,但這是有欠缺的;好比一個屋頂,你不用這款柱子、就必然得用另外一款柱子去支撐,同樣的,淨土宗最大的缺點在於,因為他判一切非阿彌陀佛的教導為雜、為難,所以就把這個柱子從他的體系中抽走了;但是隨著時間進展,又不得不補上一個柱子,因此從明代以後就開始有拿《太上感應篇》等離佛法思想遠甚的東西做柱子,不然就是拿一堆感應故事來說服你。

當你去脈絡化後,為了解釋「一心不亂」,勢必又得補上別的脈絡,而這樣的做法只會離佛陀所說的經論越來越遠。
(當然這裡是指廣義的淨土宗)

 


作為佛法的推廣者,在宣揚時必須有「謙抑性」,看到再聳動的經文內容,也必須放回佛法緣起思想、經論共許的基礎教育之中的體制來思考,如果只是因為本位主義,認為自己這套「超越一切印度經論」的觀點,若不依那與我們所批判的外道又有何差異?
比如,我所重視與推廣的不動如來法門中,經典上就講到:「舍利弗,彼不動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昔行菩薩行時發如是大願:『若有有情欲往生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之佛土,唯願彼等壽命終時,我當為聲聞眾所圍繞、及菩薩眾列行於前等如是相狀臨其人前,是人見已發大信心,心不忘失亦不放逸,壽命終已往生我佛土。』」

 

如果我為了操作,擴大解釋為「只要想去就可以去,連唸都不用唸,比阿彌陀佛還厲害!」或是結合其陀羅尼經的說法:「若復有人造五無間罪、捨棄正法乃至毀謗聖眾,臨終之時見此陀羅尼文書於牆上,是人一切惡罪定得盡除。更復何況諷誦高唱此陀羅尼?不動如來定當降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當往生我側!』」

那更是只要「看到」加大聲唸一次就好了,其他都不用,這些不是更好說嗎?

但是,有基本經論素養的人,是不會做這種事情的;重點就是,彌陀法門在印度經論中「不算少見」,要把它抽出來獨立去宣揚,忽略尊重佛教經論與基礎教育的「謙抑性」,或是又各種感應來洗腦時,又到底比我們所說的附佛外道合理多少?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