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簡單排列漢藏二傳佛法與東西二方淨土的往生觀念

 

談這個問題,有幾個基礎認知要建立:所謂的基礎認知,意指這是站在「佛法」的高度來談,不是「漢傳佛教」或是「藏傳佛教」的範疇,而是以整體佛法的歷史脈絡為主軸,用經論的記載為石階所鋪陳,是「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的共通基礎。
 

A.基礎認知條列
基礎認知一:轉世必然發生。
死後何去,一直是人類千萬年來掛心的幾大問題之一:佛法認為,人死後會轉世、這不需要任何審判的介入,而會自然發生(主要原因是因為人有本能求生欲(佛法術語稱為:「愛、取」)

 

基礎認知二:轉世受臨終念頭影響
既然轉世必然發生,那麼死後去「哪裡」就會是重點:佛法認為,人臨終的念頭狀態(放鬆or緊張、喜悅or焦慮、善or惡)會影響人死後的去處;佛陀鼓勵我們,這時候應該「想著」三寶:佛、法、僧,簡稱「隨念三寶」。
《聖典》中引用《阿含經》的話語,提到佛陀的表親摩訶男詢問佛陀:如果自己平常隨念三寶,但臨終面臨意外忘記隨念、不就會轉世去不好的地方嗎?可見,「念佛往生」的原型就是這裡的「隨念三寶好好轉世」,一脈相承。
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早在《阿含經》時代,佛陀就有提出兩類面對死亡的練習:一類針對一般人、一類針對高段修行者:

 

a.針對一般人的,就是這裡所說的「隨念三寶好好轉世」。
b.針對高段修行者的,則是「如實觀察以求開悟」,比如公認最古老的佛教臨終關懷導引之《雜阿含・一一二二經》就記載了臨終關懷的開示,主張要先協助臨終者深信三寶:「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再一路到最後是:「......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樂涅槃者,歎善隨喜。」亦即開悟,大乘佛法也繼承了這個脈絡,比如藏文的《聖臨終智大乘經》就是如此。

 

基礎認知三:臨終念頭受臨終幻象影響
一般人在臨終的時刻,會看到許多景象:現代科學大多解釋為大腦出現幻覺、佛法則認為這是過去的業力在作用而投射;不論源頭為何,會看到「幻象」是普遍的現實。
幻象會干擾人的臨終念頭:比如你今天看到公投結果(不論正反),你可能就會情緒激昂到忘記了「隨念三寶」這件事情,畢竟一般人都是受經驗影響的、要不受經驗影響秉持自心,的確不太容易。


基礎認知四:「往生淨土」是「好好轉世」的升級版
「往生淨土」是大乘佛法經論上所提倡的概念,從前述的脈絡來看,我們可以明確知道這不是大乘佛法的獨創、而是延續了原始佛法就有的「隨念三寶好好轉世」和「如實觀察以求開悟」的兩類脈絡,更重要的是:大乘佛法提出具體的「方法論」來面對第三個基礎認知所說的「幻象」。


總之,「克服負面幻象」讓自己能「念頭清醒」,才能不論是「隨念三寶」還是「如實觀察」,最後達到「好好轉世」或「以求開悟」的結果;若是念頭不清醒,這些也就自然不用談了:
「克服負面幻象」來讓自己臨終時「念頭清醒」是好好轉世的必要條件。
「克服負面幻象」來讓自己臨終時「念頭清醒」是好好轉世的必要條件。
「克服負面幻象」來讓自己臨終時「念頭清醒」是好好轉世的必要條件。

 

談了這麼多基礎認知的原因,是因為不少人往往忽略了這整個脈絡,而獨尊某尊佛、某個淨土或某個法門,人各有志很正常、但獨尊與排他就會是個問題了。
 

B.漢傳佛法與藏傳佛法的轉世理論簡列
漢傳佛法與藏傳佛法中,最流行的往生法門都是「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之法門,當然,用「漢傳淨土觀」跟「藏傳淨土觀」有忽略了細節脈絡的疑慮,但基於行文與論述的必要,我只會側重於「藏傳主流往生淨土觀念」和「漢傳主流往生淨土觀念」。
藏傳主流往生淨土觀念,主要提出往生淨土四因緣,我個人將其分成兩組:一個Why、三個How:


Why:也就是為什麼你要往生淨土?藏傳佛法強調,想要往生淨土的人必須意識到「淨土只是你的修行場」、你追求的是更遠大的目標(成佛),所以這一步驟被稱為「發菩提心」。
第一個How是「隨念三寶」,也就是謹記著該淨土的佛、法或僧,藏傳佛法的方式是「圖像化」,也就是讓人想像淨土的樣子(佛學術語稱為:觀資糧田。),目的是在臨終時也能夠提起這分念頭。

 

第二個How是「發願往生」,也就是鎖定目標:僅僅是隨念三寶,能讓人「好好轉世」、但不能鎖定「轉世到那個淨土」,所以「發願」要去該淨土、是明確地鎖定目標。
 

第三個How是「克服負面幻象」:如前述,佛法認為臨終的負面幻象,受業力的影響,所以透過各種方式來代謝、消化那些業力,就能消除臨終的負面幻象,也才能讓前述的兩個How好好運作。
要注意的是,這「四因緣」中、四因緣都具備是前述的「高段修行者」的臨終練習,如果只是一般人、那必然不會要求要具備Why,而只要能達成三種How、自然就能在死後轉世到淨土去。
可見,隨念三寶、發願往生、克服負面幻象的三個必要要素,不但是藏傳佛法主張的臨終修行、其實也是印度經論上的共識。

 

漢傳佛法中,主弘淨土法門的一般被稱為「淨土宗」,其最核心與主要的根據即是阿彌陀佛過去發願的第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裡的關鍵字是「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也就是任何眾生,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一定能往生淨土。

 

事實上,這三句對應的正是前述的三個要件:
一、「至心信樂」即是「隨念三寶」
二、「欲生我國」即是「發願往生」
三、「乃至十念」即是「克服負面幻象」

 

第一點與第二點易於理解,第三點又何以理解呢?我們直接看阿彌陀佛信仰中另外一部重要經典《觀無量壽經》中,對於最惡之人的往生情況描述,就能理解:
「下品下生者......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鼓勵他隨念三寶/至心信樂),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因為負面幻覺出現)。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無法隨念,就用嘴巴唸。),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邊是重點!
這邊是重點!
這邊是重點!
為什麼要唸佛十聲?為什麼我說「乃至十念」是「克服負面幻覺」?經文接下來說: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看到了吧!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能夠消除惡罪、也就改變負面幻覺,看到正面幻覺(?)(反正就是蓮花啦)。
所以,口誦「南無阿彌陀佛」,是「克服負面幻覺」的方法。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CP值」極高的方法,但這邊有幾個小點要釐清:
許多人以此為基礎,認為這是「阿彌陀佛」獨有、阿彌陀佛特別慈悲、阿彌陀佛他力救度等等,這其實是對印度文化在兩個層面上的不理解:

 

首先,提出「超簡易的克服負面幻象」的方法,並非僅此一家。
其次,印度文化一直都有「誇一個人就誇到極致」的特點,只要翻閱吠陀文獻和印度經論就會知道:佛經上「佛中第一」、「經中之最」、「咒中之王」這種稱呼多到不行。
不但佛教如此,吠陀文獻中也都是這樣的;這是印度的文化特色,如果忽略這個背景,僅因為自己接觸的都是阿彌陀佛相關的經典、又都只看到裡面誇讚彌陀是佛中之王,就直接將其法門獨尊、捧到最高,是有偏見的。

 

C.往生東方淨土與往生西方淨土的方法論簡列
大乘經論中,最早被完整提出的淨土其實不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而是不動如來的東方淨土,細節在我早在2018就翻譯的《不動如來法門經論彙編》完整呈現(連結在留言處),一樣也是依循了「隨念三寶」、「發願往生」、「克服負面幻覺」的三大要件,《不動佛國經》說:

 

一、克服負面幻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彼不動如來應正等覺名,聞已造身坐象王蓮花座上不動如來莊嚴像達千數;是善男子、善女人壽命終時,彼不動如來世尊應供正等覺為聲聞眾所圍繞、復有菩薩眾列行於前,往是人前,是人當見不動如來應正等覺於其面前。」
 

二與三、隨念三寶與發願往生:「見已心生歡喜而不忘失,心不放逸而壽命終。」
其結果是:「壽命終已往生不動世尊如來應正等覺之佛土妙喜世間界。」

 

這裡沒有明確說到「發願往生」一句的原因,是因為這段經文是緊接著前面的:「彼不動世尊如來應正等覺往昔行菩薩行時發如是大願:『大哉!若有有情欲往生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之佛土,唯願彼等壽命終時,我當為聲聞眾所圍繞、復有菩薩眾列行於前往此人前,此人見我心極歡喜正念不退、心不放逸,壽命終已生我佛土。』
題外話,不少虔信彌陀法門者,會主張只有阿彌陀佛願意接引一切眾生、包括造下五逆十惡重罪之人;但我們可以看到,不動如來也很明確的說:「......若有有情」也就是意指「一切眾生」,這一點基本上是佛佛道同的。


D.小結
印度佛法經論脈絡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面對死亡時」,「一般人」最好能夠「繫念三寶」、這樣就能「好好轉世」;在此之上,大乘佛法補上兩大特點:一、強調「發願往生」的來鎖定轉世去處。二、舉出具體的方法論來克服負面死相、保持清醒(正念)。
這是所有淨土法門的基礎邏輯,不論是藏傳佛法淨土法門、還是漢傳佛法淨土宗,都是以此為其邏輯基底,若沒有完整印度經論邏輯的推導,就直接忽略它、跳過它,甚或獨創一說,都是有謬的。


從上述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兩大淨土的往生方式,一樣重視前述三個要件,關鍵差異在於「克服負面死相」的方式:
 

一、隨念三寶
《無量壽經》:「......至心信樂。」
《不動佛國經》:「......心極歡喜正念不退。」

 

二、發願往生
《無量壽經》:「......欲生我國。」
《不動佛國經》:「......欲往生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之佛土。」

 

三、「克服負面幻象」的方式
《無量壽經》:「......乃至十念。」、《觀無量壽經》:「......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不動佛國經》:「......造身坐象王蓮花座上不動如來莊嚴像達千數。」
阿彌陀佛法門中,克服負面死相的方式是「臨命終時口誦十聲『南無阿彌陀佛』。」
不動如來法門中,克服負面死相的方式是「造一千尊身坐象王蓮花座上的不動如來。」
我是無法得出前者一定比後者殊勝、或後者一定勝過前者的結論啦。

 

題外話,我個人認為(這不代表藏傳佛法立場),從彌陀五經記載的阿彌陀佛信仰為主,所發展出的漢傳佛教淨土宗,有一個難以克服的門檻:它帶有強烈的「淨土霸權主義」(這是我創造的名詞)也就是:
所有人都給我往生淨土喔!你沒有別的選擇!你就給我去!!!

如果臨終眾生並沒有想往生淨土,他想去別的地方晃晃、自由自在,但只是不想墮落到惡道,基本上淨土宗是無法滿足這個需求的。相對的,不動如來法門就有提供這種「防禦性助念」:
「……行者若持此陀羅尼加持土砂、芝麻或白芥子乃至淨水,灑於死屍乃至為其沐浴,方入土中、乃至入塔,書陀羅尼繫其頂上。如是亡者若生惡趣,一七日間定得解脫,或生人天諸安樂趣、或依所願往生諸土。」


看到沒,重點是「依所願」,不動如來只管你不要墮落惡道、其他隨你便,想幹嘛想幹嘛。
個人認為,前述的淨土霸權主義,正是許多人在理解漢傳佛法中、主推彌陀信仰的淨土宗時,所站在的立場:明顯的表現是,整個淨土宗因此發展出的「他力救度」的論述,都呈現了強烈的「父長式威權」的特色:
光是從「彌陀慈父」一句,就透露出這些訊息:印度傳統佛法中,會以「母」來形容殊勝的法門、因為「母」有滋潤性但沒有排他性,可是「父」就有強烈的排他性,
不過這是後話了。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