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擦擦

 

想到西藏這個聖地,你會想到什麼?
大家想到的可能是五色旗、雪山、酥油燈光、虔誠的朝聖者、古老的寺院等等。
但一直以來,我想到的都是「擦擦」,包括我幾趟去西藏、都會特別注意當下的那個城市或村寨有沒有擦擦。

 

我後來意外發現,這一方面是一個用來判斷該城市的人們對佛教的感情是否仍濃烈的一個好方法、另一方面更是判斷該城市是否發達進步的方法。
擦擦,藏語為「saccha」,原意爭論頗多、主流認為它是「印泥」的意思;西藏流行在各種佛菩薩像、佛塔、護法像等印模中,塞滿泥巴與特定的加持物,然後敲打脫模後、出來的就是一尊尊小佛像、佛塔像等。
其實,這種作法源自印度、印度將這種印造出來的聖像或佛塔稱為「法舍利」,《大唐西域記》說:「印度之法,香末為泥,作小窣堵波(塔)高五六寸,書寫經文以置其中,謂之法舍利也……

 

「(勝軍居士)三十年間,凡作七拘胝(億)法舍利窣堵波;每滿一拘胝,建大窣堵波而總置中,盛修供養。」
這裡提到的勝軍居士、是玄奘大師的老師之一喔!他三十年造了七千萬個小佛塔、然後每印一千萬個小佛塔就會對成一座大的!
可見,這種印泥造塔的文化在印度頗為流行。
特別是在不動佛法門的修行中,造法舍利更是重要的一種初學修行,《阿閦如來唸誦供養法》中說:「若欲除業障,應當印佛塔,或沙及香泥,皆安《緣起偈》,積數如經說,終畢現奇特。」

 

中國地區在敦煌遺跡也有發現法舍利,過去在農曆正月、五月、九月時會進行沙佛會的風氣:沙佛會,是讓參與者到多沙的野外、也人拿一個印模,然後將印模壓在沙子上、每壓一次等於造一座佛塔或佛像,在敦煌佛教是非常流行的踏青佛教儀式。
西藏、特別是大城市,四處可見堆積成山的各種擦擦:有佛像的、佛塔的、咒語的,不一而足,佛法氣息越濃厚、越富庶(大家就越有閒)的地區越是如此。
若是到這些城市,你會看到許多藏族中年婦女三兩成群,坐在樹蔭下邊聊天邊做擦擦、聊著聊著一天就過去了,也累積了大量的擦擦。
(有些地方還會將擦擦堆在一起後,堆積在上面畫一個梯子,代表福德的上升。)

 

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歡擦擦、可能是莫名的習氣使然吧,從小就有機會繪製印模打出來的佛像、稍大一點就有過親手做擦擦的不少經驗。
開始做宗教工作後,我仍嘗試著各種方式分享我對擦擦的熱愛、以及這個法門的殊勝:
2017年我就辦過不少次的沙佛會、2018年辦過法舍利製作體驗活動,2020迄今解脫教團一直有不定期在辦舍利海會。
我喜歡擦擦文化的原因,是:
一、一方面是因為它在歷史上傳統上就是一般人(非出家人)一個非常良好的修行方式,特別如上述,在行部、事部的密教傳承中,印塔作為修行的前行是一個通例。

 

二、學者研究更顯示、在都市的各大路口大則蓋塔、小則安置一個擦擦,是大乘佛教的文化源頭。
從個人來說,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親手造出一個聖像」這個過程的喜悅不言而喻,只有親自體驗才會知道。

 

然而,推廣擦擦文化有一個硬門檻、就是「存放與場地」,雖然我一直將在全台大的路口投放十萬個擦擦的計劃放在心中;但是,每次辦完印塔活動後,並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想帶回去、或想加入投放的行列,因此有一個地方可以如法安置非常重要。
我為什麼這麼重視擦擦文化、或是印塔文化?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若能在各個路口擺放小的印塔,正是聖化這個地區、城市、社會、國家,讓當地居民默默與佛教結緣、佛法庇佑的好方法。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