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出離心

前提概要

這是羅卓仁謙在上密院參加唯識宗會議時,在休憩時間與大寶法王就出離心上的請示,經過編輯成文並獲得法王審核允許與大眾分享。

在歷史的發展中,大小二乘佛教曾經是站在對立的角度的:小乘認為出世方能解脫,獨尊出家的清淨,主張在家眾以供養三寶為己任;大乘則反對全然的出世,主張轉煩惱為道用,更進一步認為居士可以得到與僧侶相同,甚至更高的成就。

這樣明顯對立的兩大思想,在藏地卻有阿底峽尊者首創將其建構為道次第法門中的前兩個不可或缺之步驟,許多祖師們更是倡導出離心對於行者的重要性。然而,在當今時代,出離心除了時常被誤認為消極之外,更難以被普羅大眾真正實踐,因此我就個人修持上的疑惑向法王請示,同時編輯成文,以饗大眾。

 

正文

仁謙:小乘與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截然不同,以身為大乘行者的我們來說,出離心的重要性何在?

法王:我認為在這個消費主義至上的時代,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己出離輪迴,才能發起菩提心。

仁謙:但小乘強調出世,大乘強調入世,既然出離心屬小乘法教,似乎就會與大乘精神有一定程度的矛盾。

法王:現觀莊嚴論說菩薩不住輪涅中,指的就是菩薩要出離輪迴但不進入涅槃。

仁謙:那麼您認為大乘所主張的出離心,跟小乘主張的出離心是一樣的嗎?

法王:我覺得在出離心的部分是一樣的。

 

仁謙:首先,小乘與大乘對待情緒的方式有根本性的差異。小乘主張遠離再消滅;大乘主張轉化與昇華,所以我認為小乘的出離心與大乘的菩提心是適合不同眾生的兩種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先後關係。然而,藏地受到阿底峽道次第理論的影響,慣於將這兩者視為一個絕對的次第,是到達佛果必經的過程。簡單來說我認為這是兩條路,但傳統主張這是兩層樓。

法王:我覺得對某些人來說是兩層樓,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是兩條路,沒有絕對。但是對於大部分的初學者來說遠離會比轉化更加容易,況且小乘佛教中也有居士證得阿羅漢果的記載。

仁謙:但那畢竟是少數,對吧?

法王:是的。儘管我們都知道大乘所講的出離心是要出離貪執,但在不遠離外在物質的情況下,這太難做到了。

仁謙:所以以在家人來看,您認為面對情緒與外境時,遠離再消滅與轉化而昇華,哪一種是最好的方式?

法王:對所有初學者來說,遠離都是比較容易的方式,我想這就是經典上讚揚出家功德的原因吧!

 

仁謙:像現今慈誠羅珠等大德所強調出離世間的重要性,乃至在普賢上師言教中,都提到應當拋下世間的一切,將生命投入佛法,但這對於有許多世間責任的普羅大眾、芸芸眾生來說太難做到了吧!

法王:確實很困難。

仁謙:所以癥結點在於,對一個擁有許多責任而無法出家的人,您建議哪種方式?

法王:既然是如此那只能用轉化與昇華的方式,雖然兩種方法都有其難度,這或許是較容易的選擇。

仁謙:我了解了,謝謝您。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