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小乘佛法的轉世概念補充:死相現前、臨終一念

先前我們討論過,原始佛法的修行標準是:出家人以解脫為目標;在家人則以好的轉世去處為目標。
但是,關於「轉世」的概念在原始佛法時代的理論還處在極為雛形的型態,因此對於「轉世時」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並沒有細膩、條列的解釋。
這些問題,在小乘佛法的時代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小乘佛法,是基於原始佛法的經典為主,所發展出的理論體系。這個體系極為龐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個名為「說一切有部」的宗派。說一切有部屬於小乘佛法時代,極為講究細分學科的學者:他們善於將問題拆得很細、深入剖析。
 
所以、臨終時刻發生的事情,在《大毗婆沙論》中就說了個故事:
 
室羅筏國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常作惡。
修善行者於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惡業力(上輩子的惡業成熟)故、欻有地獄中有(看到地獄景象)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此地獄中有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在前故,地獄中有即便隱歿,天趣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天上。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大毗婆沙論》所要強調「轉世論」的兩個概念:
 
1. 如前所說,人死前的念頭、決定他轉世的去處。
2. 人死前會看到的景象、會受到其過去業力的影響。
 
這樣的邏輯,就對前面所說「在生行善」、也就是佈施和持戒提出了更深一層的詮釋:行善除了為了養成良好的心理狀態、以面對臨終外,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善業也會影響我們死前看到的景象,而這些景象對一般人來說,會直接產生「反應」。
 
畢竟,我們都不是一輩子純造善或純造惡的人,當臨終看到恐怖的景象時,要自由地「念」起過去的善業或惡業,應該都不太可能的。反而比較可能在驚嚇的情況中離世。
 
也就是說,一般人臨終,容易受死前的景象(專稱:死相)影響,而死相又受平常的業力(行動)影響。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