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大乘佛法:不應一生便盡諸結

先前我們提到,原始佛法承接到小乘佛法的修行目標;要嘛出家在這輩子追求不再轉世、要嘛在家修行六隨念追求更好的轉世。隨著時代發展,這個想法開展處了另外一種思維。
 
・不止於一世、重視在家修行的利他價值

在我的《辯經・理性的浪漫》中提到過,大乘佛法的源頭、根本上是不滿足於「不再轉世」的純消極狀態,他們希望有更高的積極性、追求更遠大的目標。
因此,在「出家、在家」兩系修行中,大乘佛法的價值觀是更偏向「在家」的。

比起「禪修—正觀—喜貪盡」這種需要投注一切成本的出家修行邏輯,大乘佛法更肌追求把時間分配在另一點、也就是「利益眾生上面」。
《大寶積經》說:「菩薩乘人於恒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未曾捨離菩提之心,如是菩薩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善能守護安住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而是菩薩所有煩惱漸漸當盡,不應一生便盡諸結。聲聞乘者成熟善根如救頭然,乃至一念不憙受生。」
 
可見,菩薩不應追求「一輩子就解脫」、而要以利益眾生(菩提心)作為核心的練習、慢慢終結煩惱。相對的,小乘人(聲聞乘者)一絲一毫想要轉世的念頭都沒有,這樣的渴望如同要救自己起火的頭髮一樣。
 
・那麼、大乘的轉世如何有別?

雖然可以理解菩薩為了更遠大的目標、要持續轉世、累積資源。但是,怎麼保證菩薩的轉世跟一般人的轉世不一樣、可以越轉越好,而不是墮落呢?
更進一步說,持續轉世的修行道路雖然不差、但我要怎麼保證我轉世後是「持續」在修行,而不是這輩子結束後,下輩子又渾渾噩噩呢?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