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各時期佛法經典與修行概說:原始佛法(三)

前兩篇文章,討論了原始佛教因對象制怡的經典類別;不再轉世(解脫)作為原始佛教核心價值,以及「出家人」對於此目標需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投入禪修。

而當時的「在家人」是如何修習佛法?佛陀又曾給予他們什麼教言?

・原始佛教在家人的修行目標:追求好的轉世去處

相對來說,在家人自然就沒有這麼多時間去培養正觀、自然也就很難達到「喜貪盡」等結果。因此,佛陀在原始佛法時代,對在家人的期待不是「不再轉世」,而是「不要轉得太糟」與「轉好一點」。
 
原始佛法時代,佛陀對在家人宣說的核心法教是「六隨念」、也就是時常憶念六件事情:佛、法、僧,天、戒、施。

・這六者與轉世去處有怎樣的關聯?

憶念佛法僧、他們是讓我們得以蘇息者。而憶念「天」、則是了解美好的轉世去處,憶念「戒和施」則是為了知道「如何」前往前說的轉世去處。
換句話說:天是「果」、「戒和施」是因。
在《雜阿含經》中談到臨終關懷時,說到:「佛告難提:『若有智慧優婆塞,當詣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種穌息處而教授之言:『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
憶念佛法僧,進而為了轉世於「天道」和「人道」,所以投入持戒和佈施,可以說就是原始佛法時代,在家人的修行範疇:相對於出家人的修行內容,其成本較低。

・「喜貪」未盡前的替代選項:轉生善道

再者,在「喜貪」無法「盡」前、必然會轉世。那麼「轉好一點」就必然是在家人唯一可選擇的方向。
 
簡要的來說,家人的修行歷程:平常持戒佈施—臨終想起這些行為—心不悔恨而開心(善心命終)—轉世善處
 
因此,原始佛法時代,在家人的修行核心即是:皈依持戒、八關齋戒、六隨念、十善行為主,以此養成我們的修行習慣,使人臨命終時,得以「好好轉世」。
(這個概念至關重要,因為會影響後說的往生論。)
 
於是,我們總結原始佛教兩種修行者的修行重點: 
(1)出家人主要應追求不轉世,而修持正觀、斬斷喜貪。
(2)在家人主要應追求好好轉世,而投入六隨念,臨終保持善念。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