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從論看經:貼近佛經背景、見得佛法真實

前兩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1.大乘佛法思想有期成長、成熟歷程 2.經典在詮釋過程中分別有個案式的「別說」與通例式的「通說」。

這篇文章,我們將以上述兩點為背景知識、思考「閱讀理解佛教經典」這件事。


・承認佛經有其促成的歷史與社會背景

「經典」指的是佛陀所說的第一手資料,而「論典」則是後代印度論師們對這些經的詮釋。不少人往往認為:「我只需要讀經、幹嘛看第二手資料呢?」
 
這樣的觀點,其實是對於自己的「知識理解能力」有過高的自信。
做過學問研究的人,大抵就會知道,對於一件事情的「正確視角」,比研究本身重要。比如前說的例子中,看待「不邪淫」這個議題時,從「財產權」的角度和從「禁慾」的角度,兩種不同的視角去研讀、了解和實踐時,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與結果。
 
那麼,什麼東西可以給我們較為正確的視角呢?
一個正確的視角,必須「回到當場」,也就是盡量貼近佛陀宣說這些第一手資料時的場景,這包括當時的文化、人文、語言、思維邏輯等背景。
 
而誰能夠幫助我們回到這個場域呢?除了論師外,我們實在難以有這樣的機會。
 
・活在比我們更接近佛陀的大師們——論師

這些論師,不論是在時間上、文化上、語言上、知識底蘊上,都比我們離佛陀、也就是佛經的宣說者更接近,那我們又何來自信可以比他們更能夠站在正確的視角,了解佛經呢?
 
從論看經」、特別是「從印度祖師的論典看經」,是研究佛經、佛法思想的重要起點。由於不少人、特別是在中國佛法體系中開始接觸佛法時,往往會直接研讀經典、而自然的「去除了佛經的背景脈絡」再「加以自身的背景脈絡」而做出許多錯誤的詮釋。對於台灣人來說,這可能就像看到日本人將珍珠加到拉麵一樣,完全不是那個原味了。
 
所以,「從論看經」是佛法研究者的重要立基點。
 
透過連續的三篇文章,我們指出了三個佛法研究視角:
一、眾優於寡
二、後優於前
三、從論看經
 
緊接著我們將要討論的重點:轉世論、淨土論,將透過上述三點進一步立論。唯有明確的理解佛經脈絡、明確擇取論點的原則,才能更將理解貼近佛法的現實,也才能擺脫舊有教條主義的窠臼和誤會。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