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在歷史上演變、發展的佛法之一

學習佛法的你我、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
面對如此具有思辨傳統的學問。現代的我們對於佛法的認知,與四、五百年前佛教徒對佛法理解,是相同的嗎?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時常認為自己接觸到的「佛法知識」應與過去前人一概而無別。確實、佛法自佛陀以降追求的核心價值從未改變,但關於「如何追求」、「與當下社會環境思潮的對話」等,都是不斷匯聚並激盪的。
 
因此,接下來兩篇文章,將討論用「大乘佛法歷史發展狀態」與「中國佛法發展」狀態進行剖析。
 
・大乘佛法:八百年間漫長形成的思想體系
大乘佛法經典的一大特色是:它「主題龐大」而且出現的時間非常長。
從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七、八世紀,近八百餘年的時間,陸陸續續有探討各種主題的大乘佛法經典出現於世。
 
既然一個東西還在「成長」、那其最後的型態必然才是較為穩定跟完整的。
舉例來說,早期大乘佛法在談論大乘人的修行時,條目可說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樣,但是隨著理論的發展,論師們漸漸將這些「修行方式」、定義並分類成「六度波羅蜜」,也就是六種生活態度和實踐。
 
好比一份沒完工的蛋糕,如果不耐心等待它完成就貿然取用,便無法吃到最後完整的結果。或者說,當一個人還在說話、還沒說完就貿然插嘴,那容易落入片面和斷章取義的下場。
同理,大乘佛法的經典「一直說」了幾百年,在它還沒講到告一個段落時,如果就抽取其中一段,並妄下定論、自然會落得斷章取義。
 
・中國的佛法經典流傳特色:早期且唯一
之所以要強調這個概念,是因為中國佛教接觸印度佛法時間極長:約莫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為止,都持續與印交流與來往。
也有大量的論師和翻譯家們,前往中國弘法:相較於藏傳佛法是到了公元八世紀左右,才開始翻譯佛經,中國佛法保留了大量更早期、唯一的經論,這點是藏傳佛法所缺乏的。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