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三昧耶戒」、「三昧耶」、「誓言」

 

首先,很多人搞不清楚「三昧耶戒」、「三昧耶」、「誓言」三個概念的差異。

三昧耶,意思是真實,三昧耶戒,也就是真實戒的意思。

我們必須知道,藏文裡面並沒有「三昧耶戒」這個詞,只有「三昧耶」與「密咒戒」兩個詞彙,而其實這邊的「戒」應該被翻譯為「規範」(原因下面會說),至於前者則又可稱為誓言。

 

三昧耶與密咒戒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莫衷一是,譬如薩迦派大學者果讓巴認為他們是同一個東西,也有學者提出反駁。

反而,真正出現「三昧耶戒」這個詞彙的,最早來自大日經,其由一行禪師寫的註解中提到:「心之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住無為戒也。如聲聞淨戒,要由白四羯磨眾緣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防利刺,一期壽盡,戒亦隨亡之。此戒則不如是,世世生處處與俱生,不假受持常無失犯。」

 

由此可見,真正的三昧耶戒,是不需要受與捨的,他指的就是自心本性。
而在藏文中,「三昧耶」這個詞被翻譯為「dam tsig」,也就是「真實語」的意思,翻譯成白話,就是「承諾」或「契約」的意思,一般來說,是指老師跟弟子之間建立的承諾關係。

 

這種「三昧耶(真實語)」其實不能被稱為「戒」,主要原因是「戒」這個詞對應到梵文是「尸羅」,而「尸羅」是「清涼」的意思,換句話說,「戒」本身就有消除煩惱、招致清涼的含義。

然而,三昧耶往往只是規範,比如諸如蓮師等許多大師,都與護法們建立三昧耶,而這種三昧耶本身並沒有消除煩惱的作用,不過是一種契約而已,或者說,你接受一座法就必須每天修持它等等,這也不叫做戒,只能稱為誓言。

 

這一點在藏文其實也很明確,這種單純契約性的守則,不會稱為「戒(梵文為尸羅,藏文為tsul krims )」往往稱為規範(sdom pa)。
這也是為什麼,佛法中將許多外道所遵守的道德準則稱為「禁戒」而不稱為「戒」,前者只是單純的規範作用,後者則一定要有熄滅煩惱的特性。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