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本生鬘百集》忍篇十本生之一菩薩本生鬘之頂髻菩提本生第二十一

供養人:游宜芳
若調伏憤怒就能平息敵意、否則敵意會滋生不已。
據說,往昔佛陀為菩薩時,曾投生為一位尊貴的婆羅門。
他學習各種祭祀儀式、學問淵博、樂善好施、揚名天下,受到世人的景仰,也得到國王的尊敬;讚曰:
有名之學者,名揚學者群,
識人眼中寶,戰場上勇士。
菩薩因累世習於出家、一心向法而智慧犀利,因此厭煩於居家生活:因為世俗生活會發生口角、爭鬥、迷醉,容易受到暴政或盜賊的侵擾,以及遭遇各種天然災害,還都共享了難以滿足、煩惱深重等困境。
所以,真正懂得利己的人,往往會捨棄這些世俗生活,剃除鬚髮、穿上袈裟,過著嚴守戒律的出家生活。
菩薩決定出家時,他的妻子因戀愛丈夫、故捨棄了絢麗的飾品,端心正直、披上袈裟,決定追隨菩薩出家。
菩薩來到林間後,才發現妻子竟然跟隨著自己,他知道林中生活非常艱辛,非一般婦女所能忍受,所以告訴七子:「夫人!我已明白你的敬愛,你不需要跟隨我前往林中苦行,你應當和其他尼師一起修行。


「深居靜處修行非常艱苦,不論是墓地、空屋、深山或野獸出沒的老林,這都是出家人靜居之處;出家人晚上隨處歇腳、專注禪修而喜愛獨處。
「出家人無視身邊的伴侶,故請你安心回家、出家對你有何意義?」
但他的妻子堅定表示要與他一同修行,邊哭邊說:「若我跟隨你時感到煩惱、必會也讓你不悅,我又何必造成雙方不適?我無法離你而去,請你寬容我這次不聽你的意見。」
菩薩面對妻子再再懇求,自知無法改變其心意,便不再反對、默默接受妻子如鴛鴦相伴一般同行。
他們走出城鎮、化緣度日,並在一處僻靜之地禪修;那裡環境清幽,林木蓊鬱,遍地開滿各色花朵。
某日午後,菩薩在縫補衣物,尼師則在不遠處禪修、她美麗的姿態如同天女一般。
恰好,國王也來到附近的林間散步,看著林中春色盎然,聽著蟲鳴鳥叫,欣賞著碧綠湖水與水面上的蓮花、花香撲鼻,覺得此處宛如天界一般,讓他相當陶醉。
國王走著走著、突然見到菩薩,就恭敬地與他寒暄,之後便坐於一旁。國王突然看見了美若天仙的尼師、即使知道那是菩薩的妻子,但還是想設法得到她。


國王心想:「我先來試探一下他的法力如何,之後再見機行事:
「若他對妻子眷戀不捨、則就沒有法力,我可以很容易得到她;若他法力高強,則代表他根本不在乎他的妻子、對我也有利。」
因此,他假仁假義地詢問菩薩:「這僻靜林間沒有人保護你們,你帶著如此美麗的妻子,萬一被人侵擾,那連同我都會受到世人的責備。
「若有不懷好意的人來擄走你的妻子,你該如何是好?你是否有應對的方法?
「倘若因此生氣、惱亂自心,不是反而違背正法?所以你不應讓妻子留在此處才是。」
菩薩答曰:「正如陛下所說,若遇到這種情況、有傲慢魯莽者來傷害我們,我必消滅之!」
國王心想:「這人如此深愛妻子,可見法力不高,不用擔心被他反擊。」他被性慾沖昏了頭,便命令侍衛立刻將尼師擄回宮中。
尼師聽到國王的命令後,大驚失色、悲痛不已,雙眼含淚,顫抖地哀嘆道:「若世人被攻擊、國王會如父親般保護他,但今天陛下變成賊人、誰又能保護我?
「王道衰敗、不護臣民、王法與國王又有何用?一般人遇害也能尋求保護,我要被擄走了、夫君卻只沈默!
「你可能將我視為禍根、所以就算遭遇傷害也沒人可憐,但難道修行者不該連民受傷者?
「你可能記恨我當初不聽你的建議、沒有回家,我只不過想與你廝守、豈料埋下禍根!」


尼師雖然如此悲泣,但侍衛們還是當著菩薩的面前,將她押上車,帶回宮中。
菩薩持續以禪定之力壓制憤怒,看似鎮定自若、繼續縫衣。
國王挑釁地問他:「你剛剛口出狂言、但我已經搶了你的妻子,你卻只能沈默以對。
「若你有法力,應該立刻修理我才是!你的不自量力,不過徒損榮譽。」
菩薩回答:「陛下!我沒有失信!任何傷害我者我就即刻消滅它、所以我沒有背信。」
國王是位深信苦行者之德行的人,心想:「他這樣說一定不是變我、定有弦外之音,只是我未能領會其義。」
他便詢問菩薩:「你說你不曾放過傷害你者、並會如雨洗塵消滅的,這是指誰?」
菩薩回答:「陛下諦聽!憤怒會遮蔽智慧之眼、反之則能彰顯善性,所以憤怒就是傷害我者、我未曾放縱它!
「憤怒是禍根、是讓人親痛仇快的因子,我已經制服它、不讓敵人嘲笑我。憤怒之人違背正法、憤怒會遮蔽智慧,我的確已棄捨之。
「憤怒會壓制善法、讓人成功復失敗,人憤怒時如中邪一般;鑽木取火後、火會燒毀木頭,我心中所產生的憤怒、終究也會燒毀我。
「憤怒的熊熊烈火難以自制,暴怒之人的名譽會如清晨的月光一般、漸漸消退;若人不害他人、正視憤怒為大敵,則如滿月一般、名揚天下。
「憤怒還有許多缺點:憤怒讓好看的人醜惡、讓躺在舒適床上的人難以入眠、讓人走入歧途、讓人失去美好。
「易怒之人就算受親友引領、也會墮入深淵,受無明控制故難以分辨善惡;憤怒人造惡、未來受此惡之苦果,所以就算怨敵尋仇、也不必縱放憤怒。
「我既然知道憤怒是內在的大敵,又怎能容忍它騷擾我心?所以,我已消滅此憤怒大敵,誰人敢輕?」


國王聽完菩薩動人的分享後,深受感動與羞愧,告訴菩薩:「您喜歡寂靜,無須多言,請寬恕我愧對於你。」
他頂禮菩薩的雙足懺悔、懇請原諒,並將尼師送回、也並懇求她的原諒。
國王此後也皈依於菩薩座下,發願成為菩薩的奴僕。
可見,消滅憤怒就是「滅敵」、調伏自心則仇敵不生,故安忍才能造成雙贏。
上述介紹了佛經所述安忍之功德、憤怒的缺失和如來的偉大。
菩薩本生鬘之頂髻菩提本生第二十一終。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