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呂瀓《楞嚴百偽》(2)

 

經云:「坐祗陀林,遍觀林渠,前對恆河。」按祗陀之距恆河,在三百里以外,坐於林中云何觀見?此由不明印度山川形勢,妄為之說。其偽二十六。
 
 經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又云:「本是無上菩提淨圓眞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按《大般若經》等以無明法性與菩提法性等同一味,故說煩惱卽是菩提(見《莊嚴經論》卷六及同論安慧《釋》),非謂煩惱以菩提為體,更非菩提能生煩惱。且菩提是果,必見佛性乃得(見《涅盤經》卷七等),安有本來菩提眞心妄為聞見者?其偽二十七。
 
 經云:「閻浮提州大國,二千三百。」按印度舊說閻浮以其本土為凖,故通說大國十六或三十六,至於小國乃二千餘(見《十二游經》、《樓炭經》等),今誤讀舊典,顛倒大小。其偽二十八。 經說:「五陰六入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眞如性。」
按入之與處,本是一法,舊譯為入,新譯為處,如何分成兩句?亦猶舊譯為陰,新譯為蘊,豈可說一陰五蘊耶?其偽二十九。

 經於十八界中辨識與意同異云:「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按意界之意本說意根,應是無間滅識。今乃專指思量末那,亦為誤會。其偽三十。

 經說:「如室羅城迦毘羅仙。」按迦毘羅仙印度傳說居迦毘羅衛(見《本行集經》卷五),今乃撰為室羅。其偽三十一。

 印度種族與姓氏有異,剎利等為族,頗羅墮等為氏。今經以頗羅墮與剎利等並舉,不知分別。其偽三十二。

 六大之說源於六界,謂士夫色心之所本也。今經益以見大為七。見本屬根,根卽淸淨四大為性,安有別法?且大謂周遍,本經後說六根功德,三根不遍,安得為大?其偽三十三。

 識大中有見相之說,而以矚見明暗為見,與通途所說見分不同,此乃不辨根識差別而然。其偽三十四。

 經說富樓那問如來藏淸淨本然,云何忽生河山大地。按如來藏之名出於佛性。佛性謂如來種姓(玄奘譯《大論》中如來種姓,眞諦皆譯為佛性),如來藏謂如來胎藏,皆從淨法因邊立稱,其實則法性也。生死輪回固亦同依此性,如《勝鬘》說生死依如來藏等。然依與因異,為生死因者,別有法在。《楞伽》所說「如來藏名藏識為善不善法因」是也。故說山河大地依如來藏,理尚無妨,說如來藏生山河大地,則成顛倒。不知此義,故有富樓那問答一段。其偽三十五。

 《勝鬘》說生死本源無明住地。今經乃云:「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實則無明之迷,非以明彼覺而成迷,彼覺之明亦不能自明自覺,法性無我,無明我痴,豈為明彼無我?無我理待般若而明,又豈自明覺者?徒弄文字,愈說愈迷。其偽三十六。

 世界成劫之次第,大小通說,風依空,水依風,地依水(見《樓炭經》、《智度》七、《瑜伽》二等),地性堅凝,故稱金性地輪,本非別有金輪也。今經誤說金輪依風輪等。其偽三十七。

 五濁本就世界而言,故有劫濁,衆生濁等。今經納諸有情於惡慧為見者,誤解為覺知相識壽命為命者,亦誤為見聞失凖,種種乖違。其偽三十八。

 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又云:「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按以此釋世界,純依譯家錯解。實則世間之名出於破壞,何關遷流?又過未三世,原系三時,譯人改作世字,豈卽世間?其偽三十九。

六根功德,或則八百,或千二百,此出《法華》。然據《聖陀羅尼大自在王經》,六根功德,亦得俱為一千二百,《莊嚴經論》卽本此說。無性《釋》云:「因六根有執,則對境成礙,若淸淨互用,無彼過失,卽為功德。」是則六根之功德,由於六根之淸淨互用。而八百或千二百,本指成數,不可拘泥。今經乃附會三世四方流變三疊,曲為之解。其偽四十。

 經說「諸根非一非六,但於圓湛黏發見聞。」按此卽本經四纏分妙明心為視聽等之意,背覺合塵,說之為黏(下文云拔,更屬離奇)。實則妙圓明心六根法性,說為一味則可,說為一體則不可。豈有一渾沌心,可以剖六?圓明周遍,又何可黏?徒有空言,其偽四十一。

 經說眼體如蒲萄朵等,此竊取《俱捨》而改之。《俱捨》本說根極微之形,今乃以扶塵臆改(如眼微本云香菱花,臆改為蒲萄朵)。至於身根,本云如身,其中女根,乃如鼓顙,今經作者誤讀文句,竟以根全作鼓顙豈人以女根成身耶?又意根本屬心法,而亦言有浮根四塵,種種乖違。其偽四十二。

 經云:「果位七名:菩提、涅盤、眞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按如來藏、佛性,本就因位得名(《勝鬘》說在纏如來藏,出纏法身;《涅盤》二十七說,佛性是諸佛無上菩提中道種子),而並列為果。其偽四十三。
經云:「使汝生死,唯汝六根,令證解脫,亦唯六根。」按此說染淨根本皆在六根,佛無此說。五根是無記法,且不能造業,何得為生死本?五根淸淨,隨圓鏡智而轉,又何得為解脫本?至謂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雜說,亦無憑依(經前亦說見托於根,相推前境)。其偽四十四。 

 經說「眞性有為空」一頌,竊取《掌珍論》而臆改之。《掌珍》本云:「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今乃改「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宗因倒置,固不必論。且無有實者,謂實無其法,是有之對。不實者,謂虛妄有,是眞之對。兩者意殊,何可改易?又梵文頌法,此頌屬首廬迦體,每句八韻,改不起為無起滅,多出三韻,則不成句。凡此皆撰經者所不知,故成謬失。其偽四十五。 

經說「陀那微細識」一頌,竊取《深密》經文,亦加臆改,《深密》本云:「恐彼(凡愚)分別執為我。」今經改「眞非眞恐迷」,旣識為眞,何迷之有?其偽四十六。 

舊譯煩惱亦曰塵勞,取譬為名,非必勞動為勞也。今經取此譯名以意詮釋,旣云:「目瞪發勞,菩提亦有勞相。」又云:「勞久發塵,引起煩惱。」又云:「發妄不息,勞見發塵。」然則瞪而未勞,勞而未久,將無塵惑而不害明淨耶?此亦不應理。其偽四十七。 

憍陳如自陳圓通,謂在鹿苑雞園見佛成道。按諸史乘,於伽耶(金剛燈)成道,鹿苑轉輪,詎可相混!又王捨雞園,阿育王後始著(《西域記》八)佛之成道與彼地何關?種種臆造。其偽四十八。 

優波尼沙陀是數量極少之稱,故經中較量常云優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佛弟子並無此號(勘《中阿含弟子品》等皆不見此名),今杜撰以說色因圓通。其偽四十九。 藥王、藥上,原系長者,施僧衆藥,發心成道,故以藥為號(《觀藥王藥上經》)今乃說為世間良醫,口中嘗藥。其偽五十。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