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呂瀓《楞嚴百偽》(4)

 十地最後金剛喻心,剎那斷證,更無漸次(《成唯識》卷九等)。今乃說有金剛心中初乾慧地重重十二。其偽七十六。

 結出經名一段,模仿《圓覺》。《圓覺經》末云:「三世如來所守護,十方菩薩所歸依,十二部經淸淨海眼。」今經遂名十方如來淸淨海跟。《圓覺》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今經亦名大方廣佛母陀羅尼。《圓覺》名修多羅了義(此名實不可通),今經亦名修證了義。《圓覺》名秘密王三昧,今經亦名灌頂首楞嚴(三昧)。抄襲之跡,一望而知。其偽七十七。 

經說瑠璃王誅釋種生身入獄。按瑠璃王事,在弒波斯慝王自立之後,與佛滅同年,今經序分旣說波斯慝王在衆會,安得有此?或解此經非一時說,然佛說瑠璃王事,不應更在捨衛(《瑠璃王經》等卽說佛在迦維)。說旣異處,經亦異會,安得集為一篇?其偽七十八。
 經說衆生昇沈以情想區分情類。愛欲是生死因,固無輪回不涉於情,想為遍行,無心不具,亦何有能外於想者。今乃說為純想卽飛,純情卽墮。其偽七十九。 

經說十因六報。按淫貪實一煩惱而分二習詐訟諸名,亦為臆造。生死業因,貪瞋痴三,不可缺一。今說十習,獨遺愚痴。其偽八十。 

經說衆生惡業同造,入阿鼻獄,六根各造,八八無間。按此說六根造業,固是創聞,而阿鼻音譯,無間義譯,實是一法,妄分為二。又八大地獄,第八卽為無間,亦不容異說。其偽八十一。 

舊說八大熱獄,十大寒獄,故稱十八地獄。然本獄外,增獄各有十六,則新舊無異辭。今經取十八地獄舊說,而一再倍之為三十六獄,百八獄,臆造無據。其偽八十二。

鬼趣卽是餓鬼,《正法念處經》卷九,說有三十六種,皆以飢渴自燒。今經乃於鬼中別出怪鬼、魃鬼、餓鬼等,以總為別,固已無據。至云餓鬼遇風成形,鬼有形質,四大畢具,豈但風耶?其偽八十三。 

印度外道,苦行有得,亦稱仙人,然屬人類,不為異趣也。今經於六趣外,別立十種仙趣,趣謂所至,是業所招,若諸仙人,藉修習成無生具者,何關業感而亦稱趣耶?其偽八十四。

 六慾天中樂變化天,本謂自樂變化五塵受欲。今經撰為生越化地,何得名化?又他化自在天者,自變塵外,亦令他變,故稱自在。今經乃謂超化無化,亦為不倫。其偽八十五。

 又色界天,舊稱光音,本是誤譯(正譯光淨)。今經沿用之而不知其非,又妄解言:吸持圓光(此解光字),成就教體(此解音字)。又無想天,除初後念,悉無粗想。今經又杜撰為初半劫生,後半劫滅。又有頂之稱,謂三有頂,應屬無色。今經乃稱色邊際為有頂,皆是杜撰。其偽八十六。

 又無色天識無邊處仍系意識分別,論說五位無心,不聞除此(《成唯識》卷七等)。今經乃撰為唯留賴耶於末那半分微細,此則與滅盡定有何異耶?其偽八十七。

 修羅惟通三趣,今經乃說亦通畜生。又鬼趣但有化生或兼胎生(《婆沙》一百二十,又《智論》八),今經乃謂卵生是鬼。其偽八十八。

 經總說止觀魔事為陰魔、天摩,次第而盡,按《涅盤》二、《智論》五,菩薩得法身故,乃破五魔,安有止觀初修卽得陰盡。其偽八十九。 

經說「空生心內」,又說「一人發眞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按衆生心法性雖是一味,然非一體,故非一人成佛,一切解脫。安有心內虛空十方同殞?且經文前云「空非所作,無壞滅故」。然終不聞爛壞虛空,則此銷殞,又復謂何。其偽九十。 

五蘊是積聚總畧之義,舊譯為陰,旁解為覆,本為不當。今經獨取其意以為陰宇幽暗,陰鎖入明,愈說愈遠。其偽九十一。 

世界五濁本不可配五蘊,今經說一陰盡各超一濁,漫無依據。劫為時分,與行陰相關,如何色盡無劫。彼無色天八萬劫,非功耶?受歸煩惱,想屬有情,同此顛倒。其偽九十二。 

經說:「色陰銷者,大我慢起,慢與過慢。乃至卑劣慢,一時俱發。」按此七慢境所緣不同,本難全起(見《俱捨》十九、《雜集》六)。今經次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復對何人而有卑慢?其偽九十三。 

經說:「受陰盡者,上歴六十聖位,得意生身。」按變易身,地上所受,與六十位豈悉有關?受是遍行,聖位有心,安得無受?雖變化身,又豈能外?其偽九十四。 

經說:「想陰盡者,生滅根元,從此披露。」按生滅根元,應以佛眼方見,禪定滅想,何得至止?經前文云:「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是滅盡定,細想雖滅,猶是有漏,不能洞達生滅根元,捨是而外,禪定滅想,復如何等?其偽九十五。

 行陰十魔,經依六十二見,總為十類。實則見各不同,非一人所計,今合二無因等為一外道,則不可通。又卽二無因論中說得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眼根功德,必待無漏轉依(《莊嚴經論》卷三)。旣已轉依,何稱外道?其偽九十六。

 四遍常論前際見,均於生滅不如實而有妄執。今經乃說不生滅見以為遍常。又一分常,本就能所生處,不如實知而生妄執。今經乃說五陰或盡或滅以為一分。至於有邊,本指世間,乃說衆生半生半滅。皆不可解。其偽九十七。

 後際五類見中,四死後有想論,乃執我有色無色等,故通三界。今經改為我在色中四句,則不通無色,又本系有想,解作有相,亦屬杜撰,所余無想俱非等論,亦俱出臆解,無所依據。其偽九十八。 

經云:「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末圓。」按此文句出於《涅盤》「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頌,此頌本義,指有漏諸行,生已則滅,生滅是苦,彼寂則樂(《瑜伽》十八)。

此乃以生滅與寂滅相形,本無滅已方樂之漸次,故《瑜伽》譯為「由生滅故」(勘梵本此句,亦云「生已則滅」無滅已之意),又安有已滅生滅寂滅未圓之境界?卽如《涅盤》舊譯,滅生滅已,卽應寂滅,又安有未圓之說耶?其偽九十九。

 經云:「從諸根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如是乃超十信等入如來海。」按六根互用,必需轉依(《莊嚴論》卷三),此金剛心以後事。今乃說由互用入金剛心,斯顛因矣。金剛心剎那斷惑,次念卽證菩提,安乾慧等次?達金剛心本自究竟,又安有超?惟由止觀得金剛心是疑問耳。其偽一百。 

經云:「五陰疊起。」又云:「理則頓悟,事則漸盡。」按五陰法,色心相依,起則俱起。又受想三俱是遍行,亦無次第,何謂疊起?至於五陰漸盡,事理所無。豈能一一拔彼遍行,使其不相應耶?禪家北宗有頓悟漸修之說,作者竊取其意以撰經耳。其偽一百一。 (《呂澂集》P.201~21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