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梵語與巴利語」經典和「中文與藏文」經典的關係

這篇文章要跟各位介紹「梵語&巴利語」經典和「中文&藏文」經典的關係

最近有些朋友來與我討論到有關於「巴利語佛教」的問題,說實在的,在巴利語佛教(或又稱為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云云)的資料上我是完全的門外漢。

朋友的提問很一致,大概就是談到現在有一些「學者」喜歡引用現存的梵語或巴利語資料,來詮釋或是推翻漢文與藏文的佛學文獻,他們的說詞不外乎是「梵語跟巴利語最原始」等等的說法。

要解釋這個問題,必須先對「佛法本身」的發展與「佛法學術研究」的發展有點認識。釋迦如來離開人世前,他的許多教誨都被編輯成了每一句字數固定、一句一句串成一篇文章的「偈頌體」,因為這便於他的弟子們背誦:這時候,『佛法』還是在口耳相傳的階段,直到釋迦如來離開了世間。

之後就發生了所謂的「經典結集」:一群一群的弟子們將他們記憶中的「句子」互相校對,然後抄寫下來,變成「佛經」:請注意,這時候他們使用的既非巴利語、也不是梵語,是一種摩羯陀地區的方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始出現一些現實問題:不同弟子們背誦出來的內容開始出現差異、當它被翻譯到其他文字時也出現了差異、而這些差異最後都被超寫成文本,這就是經典各種版本的來源,舉例來說:

諸如「法句經」、「毗奈耶」這些文獻,早期都是用背誦的方式來傳承,但時代一久、每個人背的就會出現差別:不論是內容上的差別,或是在轉譯後的差別、甚至當它從被翻譯到印度其他方言後出現的差別,最後這些差別都被記錄成了文本、也就是經典,導致的結果就是同樣一部經卻會有非常多的版本,但是經名一樣、內容大同小異,這個狀況非常非常常見。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能說哪一個版本才是這個經典的正版、其他是山寨嗎?其實是不行的,因為要知道「正版」的前提,是我們必須確切知道佛當初說的是哪一版,但有人能知道嗎?
這時候出現的第二個方案就是:「那就以巴利語和梵語為主!因為這是印度本土的版本!」

這種說法在一千年前還可行,到現代壓根就是緣木求魚,關鍵的原因很簡單:你要如何證明我們現在手上拿到的巴利語或梵語文本,跟一千年前印度本土的梵語或巴利語版本是一樣的?

古代印刷術不發達,許多資料都是被手寫抄錄下來的,所以在保存、傳抄上極為困難:只要做過基本文獻比對的人(我有不少學生做過這件事情)就知道,同樣的資料出現幾十種不同的版本非常常見,而經過時間的流傳、地區的差異,到底版本一不一樣根本無法得知。

這樣來看,反而是翻譯成藏文與中文的文本更有權威性!因為用最簡單的白話來說:七世紀的一部印度經典,是當時被翻譯成中文與藏文的譯本,會比較貼近它的原本?還是一千三百多年後被找到的版本會比較貼近它的原本?或者說,七世紀譯師對七世紀印度文法的熟悉度、絕對是比身在二十一世紀然後看著現存文本(還不能確定這個文本跟七世紀那本一不一樣)的我們更熟悉吧?

自認現存的巴利語跟梵語文獻,更貼近佛教原文獻的主張是一種狹隘而錯誤的想法,更何況是用這種文獻來糾正中文譯本或藏文譯本?正確的態度是認為「有差異的地方,或許是來自不同的傳本。」而擱置,僅此而已。

至於為何現代不少「學者」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不知道,但我猜測或許與現代佛教學術研究興起於十九世紀末西方神父們透過梵語語言學來研究文本有關,導致他們對「梵語」、「巴利語」有種莫名的崇高景仰感。

總之,認為同一部經典的現存梵語或巴利語文獻,比中文譯本跟藏文譯本更有權威,是錯誤的。

一次直播中談及「敬神供養的成功率低於25%這件事情」有人提到這是指「敬神供養的福德不如禮敬賢者的福德之四分之一」,引用了巴利語的資料來佐證這種說法,但是我們看看其他中文資料或藏文資料是怎麼說的。

「出曜經(法句經的另一個傳本)」裡面清楚提到:「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彼於四分中,亦未獲其一:
若人禱神祀,經歲望其福者,想外道異學顛倒邪見執愚不寤,祭祀神祠乃經一歲,其中費耗生民之貨亦不可計。以若干種甘饌飲食焚燒于火,謂為獲福反更遇禍,斯由執愚不自改更,至令死後入于闇冥,不覩大光智慧之明。是故說曰,於四分中,亦不獲其一也。是故聖人訓之以漸、道之以路,獲誘愚惑至安隱處,須臾行善勝彼一年也。」

從這份文獻可以發現,它並沒有比較「敬神」與「禮敬賢者」的功德,但是,在同一份文獻的藏文版「分別說聚集mched du brjod p`i tsom」則有提到:「追求福德者無論在這世間中供養神祇、焚燒火供多少次,也不如真誠禮佛效用的四分之一。」

同樣一部文獻、同樣的一個段落,在不同的譯本中就有是否出現「祭祀」、「火供」、「經歲」、「不如禮敬」等等這些句子的差異,我們哪有能力知道哪個傳本最貼近當時?引用不同的語言文本來打壓另一種,卻根本不談內文所說的「祭祀沒啥用」的根本概念,是一種「依文不依義」的表現,也造成文本間的對立。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