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戒律的雙核心問題與何謂半戒

 

戒律議題、特別是出家戒問題,是我一直不太喜歡寫的內容;一來出家人對於在家人討論其戒律有先天敏感性,二來我的確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個人又不喜歡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害怕會有誤導效應。

不過,基於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覺得值得討論一下關於「半戒」的問題,因此這篇文章會分成幾個層次,主要是佛教術語、歷史發展與藏傳佛教背景等方向來討論「半戒」的存在。

 

一、雙核心問題

讀這篇文章前,我們得先問問自己:我是佛教徒嗎?

撇開完全沒有受過三皈依的人不談,根據佛法的定義,佛教徒的標準是「皈依三寶」,但這又分成至少兩種層次的皈依。

第一種,是儀式上的皈依:也就是你在某位法師、老師的協助下,發誓要終生皈依三寶,這是儀式上的皈依。第二種則是心態上的皈依,比如《俱舍論》說:「歸依以何為義?救濟為義。由彼為依,能永解脫一切苦故......諸有歸依佛,及歸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隱涅槃。必因此歸依,能解脫眾苦。」

我想一般的佛教徒面對到這個問題時,應該都會說:「恩!我是儀式上的皈依,不是心態上的皈依。」對吧?心態上的皈依,必須要「了解四聖諦、八正道」,這標準也太高了!

 

沒錯,這就是所謂的雙核心問題:皈依有儀式上的皈依、一般標準的皈依,也有心態上的皈依、亦即嚴格的皈依,端看我們如何定義「皈依」一詞,也就端看我們為自己設定怎樣的標準。

不但皈依如此,受戒也是:藏傳佛法認為,出家戒也有儀式上的出家跟心態上的出家,比如噶當派著名的善知識博多瓦,早年就已經透過儀式而得到沙彌和比丘戒,但是他是後來在仲頓巴居士的教導下才發起出離心,因此他曾自嘆:「我是在熱振老居士(仲頓巴)的座下才真正出家的。」

 

如果你要問,在得戒後、發出離心前,博多瓦是不是出家人呢?當然是看你要採用高標還是低標:如果以低標的「儀式受戒」標準來看,答案當然是「是」;但如果你要用高標的發心標準來看,答案當然是「非」。

所以,當有人問:「大寶法王說他受過沙彌戒,但又說他有想要重新受戒,覺得當初的戒律不完整;他到底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

答案當然、仍然是看你要問高標還是低標:低標來看,他受過沙彌戒,當然是出家人;高標來看,他自認沒有發起出離心,就跟得戒後未發出離心的博多瓦一樣,認為自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題外話,採取高標不是錯吧?

 

二、何謂「半出家戒」?

據我所知(但這方面要是有更多文獻證據可以反駁,我挺期待,因為這塊是個有趣的議題)半出家戒是藏傳佛法的發明,就跟漢傳佛法發明幽冥戒、南傳佛法發明短期出家類似,都是為了解決某個時代的某個需求,而從印度佛法中延伸出來的制度。
那麼,半出家戒發展的背景為何呢?據我所知,主要是來自兩股力量的矛盾:

 

a.為師徒關係而等待

藏傳佛法極為重視師徒關係,舉例來說,我有一個法兄弟(不丹人)是在2004年已故的波卡仁波切座下受的沙彌戒、但一直沒有受比丘戒,我曾經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希望我的比丘戒也是在波卡仁波切座下受持。」

2019年的今天,波卡仁波切的轉世才13歲,如果依照戒律的系統,他至少要30歲才能傳比丘戒,這代表我的法兄弟在沙彌戒與比丘戒之間,必須隔三十年才能受戒,但他仍然秉持著這樣的心態等待著。

這種狀況不算少見:希望在與自己有緣的上師、自己特別有信心的上師座下受戒,一直都是藏傳佛法的傳統之一,這種對上師的純淨信心超越一切的態度,或許不太容易被外人理解,但這也是為什麼遲遲不受戒、等待機緣在藏傳佛法中挺常見的。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大寶法王會說:「若能在大司徒仁波切、國師嘉察仁波切前領受沙彌戒與比丘戒會很好。」
 

b.師相應供

不過,不少大師也面臨了兩難:由於他們的轉世身份,注定會受到許多弟子的朝禮,特別是必須儘早行使宗教義務,因此現出家相變成了不得不面對的選擇(不過這也看傳承習慣,有些就直接以在家相行使宗教權)。

在這樣的兩難下,就出現了所謂「半出家戒」的狀況:他為了等待時機,而未受比丘戒或沙彌戒;但為了劃分與在家身份的區別,所以受了以捨俗、剃髮、著衣為主軸的「半出家戒」。

 

關於半出家戒常見的QA在這裏:

Q1.只受了半出家戒的人,狹義來說屬於佛弟子七眾的哪一種?
A1.如果從「七眾」分類的角度來看,當然屬於在家;但問題是,如果依照佛經的角度來看,那仍然屬於出家。

最典型的例子、也是藏傳祖師們在論典中最常引用和討論的例子,就是釋迦牟尼佛本人:釋迦牟尼佛29歲時逃離王宮,剃髮捨俗,這個行為也被稱為「出家」,直至今日,許多佛法傳統都有紀念「佛陀出家紀念日」的習慣。

當時的悉達多,從「七眾」角度來看也是「在家人」,但從捨俗角度來看則是出家人;所謂的「半出家戒」的道理與此相同。

將這個身份稱為「出家」,詳情可以看〈佛本行經・出家品〉的記載。

 

Q2.只受了半出家戒的人,可以領受供養嗎?
A2.佛陀在出家後、證道前(根據佛學理論,他是證道後才成為比丘的),一樣也應供了呢。


三、大寶法王聲明之我見

上文是對於雙核心問題與「半出家戒」的存在之簡單介紹,不過回到大寶法王的身份問題,我覺得有幾個簡單的QA可以釐清,不過這當然是我對於 法王演講內容的解讀與詮釋。

Q1.法王是什麼身份?
A1.如果依照發言來看,他是沙彌。

他在演講中說到自己在尊者座下「儀式性」受了半出家戒跟沙彌戒,後來覺得自己沒有「心態上」受戒(也就是沒有發起出離心),所以高標來說自認希望可以在發起出離心後再次受戒。

不過一般回答身份問題都是用低標啦,就像你問一堆法師他是不是比丘他會說他是,但他的出離心不一定有多少;同理,你問我是不是佛教徒,我也會說我是(我皈依了廢話),但我對八正道的了解超爛一樣。

 

Q2. 那他提到半出家戒是要幹嘛?
A2. 那很明顯是名詞解釋,原文很明確提到「那這裡所提到的.....」。

不過有一個要澄清的,就是此文內容翻譯上有些小錯誤,主要在於「近事男」一詞:近事男其實是居士的意思,但藏文原文都是說「半出家」。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