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由定(專注)生慧(分析)

從上一回,知道專注力能夠令人離於「恨與害」之毒後,我們要繼續討論「專注—智慧」之間的關聯。

關於專注力的培養,追根究柢就是為了進行所謂「分析」。

分析的目的是「瓦解我們這些概念」,就是去告訴你、所有與這些對象有關的標籤,都不過是你的主觀認識,只要將這些標籤拆除,就會發現事物本身的樣貌與你想像的不同。

這個概念,從佛教早期的阿含論點,到《大乘金剛經》都不斷的被討論。只是其中講的方式不一樣。各種討論方式,也就是如何透過專注力,去培養分析,或拆除我們主觀以及慣性的標籤。

慣性與停止慣性

事實上,慣性其實是很有用的東西。慣性是讓我們平時在判斷事物的時候,可以直接下一個標籤,這有可能來自你的原生家庭、社會歷練等等。用佛教用語來說:也可能是來自於你的過去世。

不可否認地,人生存在是需要概念來溝通,忽然要我們超越一切概念、我們要超越一切主觀意識、這很困難,因為我們就是活在這個人世間。

所以如果要回歸到現實,還是要從專注力和分析力去下手,培養極致的專注力,去觀察事物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態,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超越它,而不是再去創造更多的概念。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