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誰才在我執

我們都知道,佛陀認為「我執」是問題的根源。
然而,關於「我執」的觀念,非常細膩深邃:具體來說,那是一種將自己視為「僵化固態」的一種「本能」,並不是表層意識的運作,所以只有透過正念的訓練等方式,才有可能「瞥見」它、遑論馴服它。
然而,佛教圈最不缺的就是幹話(但好像每個圈子都會有這種),特別是很多資深佛教徒會拿自己不知道哪裡聽來的瞎說,來亂用名詞。
舉例來說,有些人會跟被說:「意見太多想改變環境是我執太重。」
當然,有些人真的意見多到靠北、最重要的是他的意見「只為自己著想」,但這也只能叫做「自私」而不叫「我執」很重。


嚴格來說,我們的日常生活「本質上」都滲有我執、因此實在難以說「某個行為很我執某個行為還好」,但如果非要討論一下、我覺得有另外一個角度值得關注。
「我執」的特色,在於「單一化」與「僵固化」,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認為瓦解我執的最好方式,是觀察「緣起」。
所謂緣起,意指人生的萬事萬物都是互相依賴的、多元的、五彩繽紛的、不停流轉遷變的,對緣起的觀察越深、就越能漸漸瓦解我執的能量。
所以,從這個邏輯來思考,或許可以說:如果一段關係中,只能接受單一一種聲音,比如只能關注一個議題、只能關注一個人、只能接受一種做法,其他的都「不能被接受」......
這可能才是更加我執喔!
緣起,代表多元、多層、多面向,所以,一段關係中若能接受多種聲音、多種價值觀、多種關注,那就更加接近「緣起」。
(不過當然,緣起的基本結構是「因果」,所以這種「多種聲音」並不是「多種鬼叫」,而是多種聲音與相對應的負責機制。)
其實,只要投入練習,我們就不難發現自己往往「非常僵固」,對於「多元」的接受度往往偏於狹隘,但這會屏蔽我們對生活中「緣起」的觀察。
佛陀告訴我們,練習觀察緣起、內心會更自在,也會因此更快樂,我也是如此經驗與相信的。
這種練習必須透過「日常的練習」與定期的「強度練習」,就像是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日常的輕度運動(多走路之類的)與的強度練習(重訓等等)。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