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教看宗教斂財

 

最近安倍首相不幸離世的事件,讓很多人開始關注到統一教會、新興宗教、斂財等等的議題。

我作為宗教工作者、特別是佛教推廣者,自認另一種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佛教團體有沒有可能出現類似「什一奉獻」的制度呢?
我個人其實也不太喜歡許多宗教團體時常可見的「議題性交易」,意指諸如:你的親人在靈界過得如何如何、所以必須支付多少多少來交付,比較麻煩的是這種交易本身往往缺乏:
一、明確固定金額。
二、一勞永逸與售後服務。
這種現代商業概念中的一些重要模式。


當然,作為佛教制度改革者,我們也投入不少精力在「經濟模式改革」與「服務改革」,比如我們也有推出涵蓋上述服務的各種牌位、但帶入了我上述的重要模式:
https://bit.ly/3nYVNOH 
其實,我認為最良好的模式,是類似「税」的這種概念、也就是上述的「什一奉獻」制度:歸屬某個教團的信徒們,固定將自己收入的一定比例捐給教團,這是一種「税」而不是「交易」。
我覺得這個制度的良好模式,在於其能穩固教團本身的發展方向:
現實是,我們必須有穩定的財務出入,才能奠基一個教團/寺院/精舍的運行。

 

但如果所有的收入都是來自於「議題性交易」,那宗教師的工作重心勢必就會放在處理這些議題,也就是不停地送往迎來、辦法事等等;只有少之又少的時間,可以拿來自由使用於弘揚人本主義的佛法和與時俱進的制度革新。
然而,關鍵的問題就是這個「稅」要佔多少的比例?
什一奉獻顧名思義是10%、亦即教徒捐出10%的收入給教會,佛教本身則的確缺乏這種具體的比例。

 

我所編撰的《茉莉夫人家書》中,嘗試根據經論的記載與推導、將這個比例訂在十二分之一、也就是8%左右,但說來容易、做來有多困難!哪個佛教團體可以接受,我們的皈依弟子的8%收入必須捐獻給教團?
當然,相對的應該就是弟子們「不需要」再支付其他的費用,教團打包你由生到死的所有服務etc.
不過,這個制度勢必會是我覺得需要實驗的發展方向、也希望未來能夠慢慢萌芽甚至變成主流。
我認為,唯有這樣的發展、宗教師才能把精神放在推廣教義並關注於服務更多的人,而不是維護與個別大施主的關係或是忙於經懺法事。

 

當然,日本的檀家制度值得參考、我更認為日本佛教可以出現大量人本主義體制下的人才,與此制度有密切關係;不過這個制度本身在日本可能也在轉型與某種程度的崩壞中、值得深思。
《茉莉夫人家書》在度母之家可以免費請到喔。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