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空性:接納你我的認知都不過是一種主觀

前兩回分別提到了:培養智慧的目標、培養的方法。

  這一次要討論的是「智慧能夠帶來什麼」?

有時遇到朋友很主觀的談論政治,我都會稍微停下來想「空性」這件事情。

空就是告訴我們,「主觀的認為」與「客觀的事實」不相符合,當你能了解你的認識不一定正確的時候,自然就會包容不一樣的聲音,這樣的人才是有自信的。

唯有當自信地知道我想的不一定正確,你想的也不一定正確,我們可以討論看看。

我想這就是智與悲的完美結合。

 

這也是為什麼在經典上一直說,智與悲是連帶的。

因為當你有了智慧,自然會產生某種悲心,這悲心並不是指「我想要幫助你」的那種很強烈的想法,而是很寬坦的一種包容。這寬坦的包容很重要,佛法稱之為「捨」。

尤其是在現在對立越來越明顯的社會中。所以真正要消除對立的方式,是要從理解「我們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開始。

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無論再怎麼了解對方,你也不過是從你的角度去理解他而已,並不是真正去理解對方。

作為一位佛教徒,要如何將空性的思想、佛教的修持實踐在生活中,最基本的就是來自於這一點。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你要去拆解我們的主觀意識,然後如何去培養我們的專注力,讓我們能夠客觀地去看待事物。

 

由於人都是很主觀的,我們被塑造幾十年都是這個樣子,很難一下子就變成客觀。

但是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不要讓我們的主觀意識這麼絕對地去貼標籤、這是很重要的。這樣的能力與認知就是來自於專注力的培養與對空性的理解。

也就是說,當我知道自己主觀的念頭、過多的標籤等等,不過是帶給我更多痛苦,而且是無濟於事的。所謂的專注力在佛教被稱為「止」,分析力被稱為「觀」,就是對事物的一種認知能力。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