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都市化一日禪介紹

 

禪修是一件簡單至極的事情,但是設計一套適合都市化的禪修方式、的確耗盡我的苦心,比各種信仰儀式的設計、理論爬梳、人才培養都還困難許多。
解脫Mokshah推動的都市化佛陀教育,包括佛法、佛教、佛學三大塊,其中「佛法」的本質、即為禪修練習,這裡應是最為重要的、也是身為噶舉派推廣者的我最應重視的。

 

然而,我一直沒有深入耕耘、並非無心,而是因為困難,推出一個有效的禪修練習體系、至少要處理四種矛盾。
首先,佛陀教導的「禪修系統」,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出現了幾大不同的體系:
若以現代常見的系統為例,至少包括南傳佛教的葛印卡系統、馬哈希系統、法身寺系統,北傳佛教則有日本與漢傳的禪宗、藏傳佛教的大手印與大圓滿等。
不但如此,禪修文化發展到西方後,也出現了正念、覺知等為主的訓練系統。

 

我認為,我所要建立的禪修練習系統、其難處在於要如何在「獨特性」與「普遍性」中取得平衡:
我所遵循的噶舉派有其特有的禪修理論與操作方式(大手印系統),然而大手印禪修系統中有許多的「獨特性」、不適合透過其他上述管道認識禪修文化的人,所以若是過度強調大手印系統的禪修方式、則勢必與普羅大眾產生距離。
相對的,若是依循「普遍」的禪修方式、亦即大家都能接受的禪修方法、則缺乏「大手印」的禪修技巧與效果,實在可惜。

 

獨特性與普遍性的矛盾,為其一。
其次,大手印禪修系統、一般喻為與禪宗同出一轍,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學者在研究禪宗與大手印的關係;然而,禪宗本身在傳播上的難處、在於缺乏「可複製性」與「次第性」,(這一點我在前面一篇文章提過。)
噶舉派中、的確有傳承某種「直接的步驟」,依循它來操作後、所禪修的就是「大手印」的禪修方式,但是這些步驟因為歷史的發展、大多牽涉到許多密法的觀想:
可複製性依循的是不適合大眾的密法,不用密法則難以找出可複製性的步驟,這樣的矛盾為其二。

 

第三,禪修這件事情、極度講究「自修」與「共修」的平衡:
我們必須獨自靜修練習、才能發展出禪修教學的結果;但是適當的時候也要在大眾中一起禪修、才能在共學中互相切磋,得到加持。
然而,「分階學習」制度出現後、「所有人」不分程度一起共修就會變得很困難,一般會是「分階共修」、那這樣的操作成本就極高。
但若是重視分階學習、似乎就會變得重視「自修」而非共修:畢竟,禪修老手與禪修新手在意的問題不同、不分次第一起共修,會難以同時照顧到雙方。

 

所以,第三個矛盾會是:有沒有可能設計出一個「大家既在共修同時也在自修」的方式呢?
第四,傳統佛教的「鄉村化」、習慣讓弟子在「鄉村」中具備禪修的靜心與靜身要件,但是我的價值觀是都市化佛法、都市中往往就難以創造出「靜心與靜身」的條件:
這是時間&空間的成本與客製&方便的矛盾,若要降低可操作成本、則往往會要過度制度化與公式化;若要讓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依照自己的閒暇與需求來練習禪修,則時間空間成本會上升許多。

 

當然,更困難的是:上述的四大矛盾,必須從佛法中、噶舉派中,找到解決方案,的確不容易。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琢磨與嘗試,我找出了「一日禪」這套解決方案:
針對矛盾一,我設計了「套餐式」禪修(其實也不算我設計的,應該是我整理的),只要搭配特定的前菜與甜點,則正餐不論是做哪種練習、都是在導向大手印的禪修。�

 

如此,既能適合所有人練習各種禪修技巧(普遍性)、又讓其能開展出大手印的特色(獨特性)。
針對矛盾二,套餐式禪修中的前、後兩種要素,不限資格、但又能達成「具體步驟」的要求。
針對矛盾三,我們活用現代科技,只要你帶著手機與耳機(建議是降噪的),定期來到共修空間、然後跟著導引影音來進行,就能既於眾中、又在獨修,同時還能享有修後討論的效益,並回到家後根據著一模一樣的導引影音來進行,將共修的經驗延續回家。

 

針對矛盾四,我們正在實驗用都市化禪修空間的模式進行:
禪修空間本就不需要任何的過度裝飾,若搭配這套「套餐式禪修」的方式練習,基本上可以是一群人自動自發地,於某個時段、租用某個空間,然後大家到場禪修、禪修完後回家即可。
正因為所需要的「儀式化」條件,全部能透過手機與耳機傳播的影音來構成,所以空間本身的特性就變得很次要、甚至諸如瑜伽教室都會是很好的選擇

 

如此,「共修」的模式可以被推廣到更多地方,時間與空間上操作成本又更低,各種「線上共修」的整合更有可能發生。
最重要的是,這個「套餐式」解決方案,並非我的獨創,而是依循噶舉派的閉關權威噶瑪洽美仁波切、針對蔣巴桑波所寫的著作,進行的註解與導引,因此傳承清楚。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