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接受灌頂的秘密:最大的效益與最小的責任

 

「灌頂」是現代人想到密宗上師、最常聯想到的一個詞,在大家的心目中、「灌頂」幾乎已經變成「祝福」或「加持」的代名詞。
我自己去一些正統佛法觀念並不那麼流行的地方出差時,也時常遇到當地人或認真、或玩笑地說:「老師你給我灌頂灌頂。」
灌頂的原意是什麼呢?

 

灌頂的原意是「授權」、「傳遞」,意指某個人將自己的某種「權限」與「能力」傳遞給另一個人,所以它跟「祝福」或「加持」並不一樣:
「灌頂」傳授的是一種長期的能力、「加持」傳授的是一種短暫的結果。
舉個不完全恰當的例子來對照說明,則:
讓你變瘦一點是加持、讓你懂得自律是灌頂。
讓你發筆橫財是加持、讓你學會理財是灌頂。
讓你吃頓大餐是加持、讓你品味變強是灌頂。
大概是這樣。

 

灌頂這個「儀式」一般需要「媒介」,而不論是佛經還是印度文化,都主張最主要的灌頂媒介就是「光芒」或「水」,《華嚴經》中說:
「當諸佛的光芒照到這位菩薩頭頂時,這位菩薩就成佛、登上了佛陀的職位。」
(一切十方諸佛光明入是菩薩頂時,名為得職、名為入諸佛界,具佛十力,墮在佛數。)
「好比太子要即位時,他會坐在華麗裝飾之涼亭中的黃金座上,用四大海水倒在他的頭上、是為『灌頂』,讓其即位。」
(譬如轉輪聖王大子成就王相,轉輪聖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羅幔,種種莊嚴幢幡妓樂,執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
「同理,菩薩要繼位時、諸佛會用智慧之水為他灌頂,讓他成為正法之王(佛)。」
(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具足佛十力故,墮在佛數。)
泰國現在還有這樣的儀式,前幾年泰皇繼位時就有舉行這個灌頂儀式。
(不過他是不是「具足轉十善道故,名轉輪聖王。」我就不知道了。)

 

一般來說,許多的密教上師都會鼓勵弟子領受灌頂、哪怕是結緣灌頂也好,因為雖然灌頂帶來的是責任+權利、而我們不一定能夠完全實踐責任.......
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在無法完全遵守灌頂之責任的前提下、領受灌頂權衡起來也比不領受灌頂好:
因為,領受灌頂後就算無法遵守責任、但灌頂仍然有其利益,這分利益勝過不領受灌頂時的平庸無為(?)

 

針對這個觀點,不少藏傳上師都會說:領受過灌頂的人,就算他無法完全遵守責任、就算他之後變得不好,但也成為人中龍鳳、乞丐中的霸主、畜生中的領袖(原文真的差不多是這樣的。)
當然,也有不少上師們反對這種說法:只能說,這就跟投資一樣,有些人積極進取能承擔大風險、有些人保守謹慎重視安穩。

 

不過,如果有一個方法是、可以領受到灌頂的「利益」,卻能最大限度減少灌頂的「責任」,這個方法聽起來如何?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就記載了這樣的做法,本經中提到六字大明咒觀世音菩薩的灌頂方法後,又說道:
「如果有人要接受灌頂、但他的親友沒機會當場接受灌頂,那他應該先將親友的名字寫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入是曼陀羅者,所有眷屬不及入是曼陀羅中、但書其名。)
「然後,接受灌頂者、應該將寫好的名字丟到灌頂的壇城中,這些落到壇城中的名字本人,都會得到菩薩的力量。」
(彼先入者,擲彼眷屬名字入於曼陀羅中、彼諸眷屬皆得菩薩之位。)
「這些人此生都會遠離苦惱、很快就會覺悟。」
(於其人中離諸苦惱,速疾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說,將沒有機會(不論是因為宗教信仰壁壘還是時空條件等等)來領受灌頂親屬的名字,寫在紙條上後丟入壇城中,這位親屬就能最大限度領受到灌頂的利益、但是不會領受到灌頂的責任!
這種將「某人的名字」丟在、或是寫在一個壇城中,甚至將其畫出來的藝術表現,在敦煌壁畫中隨處可見。
敦煌壁畫流行在聖像下面,畫上供養者本人的形象(但不會太細緻),稱之為「供養人」,旁邊寫上他的名字。

 

一般來說,供養人的形象或是合掌、或是手握香爐,形制不一;但是:
1.壇城中畫上供養人
2.供養人旁寫上供養人的名字
3.能讓供養人得到最大的灌頂利益與最小的責任
這種做法,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特有!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