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密法的責任,遠比你想的多。

 

任何有接觸過密法的人都知道,密法是屬於大乘佛法中的一支,是一種有具體步驟、便於實踐的法門。但是,正因為它隸屬於大乘佛法的範圍中,所以它也就帶有大乘佛法的特色—利他主義。
大乘行者的特色,就是發願、受戒要利益他人,很明顯的:這是一種承諾、也就是一種責任(大寶法王語),這個責任包括不捨眾生(阿底峽尊者語)、努力不對眾生憤怒(廣目如來語),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不論世界多黑暗,努力維持自己做個明燈,這是大乘行者最基本的態度(大寶法王語)。」

 

我們有做好準備要擔任這個責任嗎?
正是因為大乘的道路艱難,所以經論上一再說到要努力學習大乘經論、接觸大乘善知識,來讓自己的信念更堅固,才能無畏地承擔這個責任,走在利他的道路上。在這個前提下,能夠快速達成利他這個信念的就是密法修行:基於密法的特質與其高操作性,能夠讓行者透過持戒、禪定的方式,開展出特有的祝福能力和神通,而這是讓大乘利他者能夠如虎添翼的技巧(阿底峽尊者語)。
前提是,我們是虎,這個翼才有價值。

 

密法的法門,完完全全是針對承諾要實踐利他的行者來建立。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打算與計畫、行者又無法持守密法的戒律,那密法法門只會造成傷害,不會有太多的利益。
密法的入門稱為「灌頂」、藏文叫做「dbang」,是「授權」的意思。可笑的是,我們往往喜歡授權,但沒有想要承擔其責任。這正是密法在現代面臨到的問題:經過我的觀察,華人地區對密法的接受度很高,但讓人難過的是,這些熱愛、甚至傳播密法的人,幾乎都一面倒的是「信徒」,他們將密法的本尊、民俗信仰的神祇、台灣靈山派的通靈、道教的儀式全部攪在一起。

 

然而,這種迷信的本質就是「外求」,不論信仰者自己要怎麼詮釋這個過程「透過儀式來讓自己得到心安」、「在信仰中找到自己生存的意義」、「透過瞭解傳統來與自心對話」云云,其本質上就是希望透過一個外在的某某對象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然而,這與佛法重視實務的修心法門完全背道而馳,套一句法王常常說的話:「修行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佛法就是強調徹底地向內尋求、扭轉我們自己的認知。逾越這個範圍的連佛法都不算了、更何況是密法呢?
最糟糕的是,這些名義上的「密法追隨者」在利用密法的同時、卻絲毫不重視密法最根本的菩提心與戒律,有些更積極、努力在推動密法的教學,輕易地將密法的各種觀想次第、咒語和供養法教學,這更是對弟子造成強大的傷害。
許多弟子其實根本不知道密法的責任與規範,一開始就模模糊糊來灌了頂、修了法,想要透過這種方式改變自己的生活。卻不知道後面帶有的責任與危險。

 

修持密法是一個責任、一個利他的承諾,沒有這種責任感的人根本不需要學習密法,如果將其與民俗信仰混為一談的人則更不配學習密法。
當然,一般人還是會有生活上的問題,希望透過佛法的力量來解決。佛法當然也有其答覆:透過持戒、佈施與禪修來達成利益個人、讓自己生活變好的方式,這是《長阿含經》所鼓勵的大方向。而個別來說,每個人需求的大抵就是無匱乏的經濟條件、健康的身體。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