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法看社會議題:以暴制暴是否正義?

 

從原始佛法來看,以暴制暴必然只會創造更多的痛苦與仇恨,沿襲這種思想的《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就說:「他人打罵我,欺陵奪我財,懷恨招怨諍,捨恨眠安樂。」激情必然只會創造更多的激情,其結果只會是不安與痛苦。

這種思維與原始佛法的隱世修行觀點有關:原始佛法對於「激情」、「慾望」的徹底反對態度,在這種事件上表露無遺。關鍵原因在於,激情屬於十二緣起支裡面的「愛」,而一再陷入這個過程,只會讓我們不停轉世,無法解脫。

 

到了大乘佛法時代,佛法內部開始對以暴制暴一事有了不同的看法,典型的開頭就是在佛陀本人曾承認,他過去世也曾經以暴制暴,確切故事收錄於《大寶積經・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三》,記載了過去世的釋迦牟尼,曾經身為一位名叫「大悲」的商隊領袖,殺了一個謀劃毒害全船五百人的「惡人」。


在這個故事中,佛陀自述他當時之所以殺害這個惡人是因為有海神來夢中尋求他的幫助,讓惡人的計畫不要完成,思考七日後:「七日過已如是思惟:『更無方便唯有除此一惡人者。爾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復作是念:『若我向餘人說,此五百人當生惡心;生惡心已殺此惡人,彼諸人等當墮惡道。』」所以:「我今當自殺之,我以殺此人故,雖百千劫墮惡道中受地獄苦,我能忍之。」


從這個角度來看,表面上的以暴制暴,是大乘菩薩的一種修行方式;然而,這裡面有幾個關鍵問題。首先,這不能是現在激情、為了發洩而導致的暴力行為。其次,實踐者本身必須有普遍性的慈悲:不是只是慈憫被害者、也慈憫加害者,這樣的「方便」前提才會成立。第三,實踐者必須有承擔此暴力行為一切結果的果斷決心。

這也是為什麼大乘菩薩被稱為「難行能行之道」;題外話,藏傳佛教中流傳的許多暴怒菩薩像,也是源自這樣的精神。


最後,這樣看起來,雖然佛法也肯定有「以暴制暴」的生活態度,但是這絕對不是「正義」:原因在於,佛法並不肯定有所謂普世、眾人皆適合的修行技巧,只有應機逗教、因材施教的不同法門。

佛法在發展的過程中,其思想與修行方式有階段性的昇華與轉向,為了讓大家能夠輕易了解這整個過程,我正在花幾年的時間寫下名為《辯經》的一系列著作。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