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討論到關於世間安樂的第一種果報「異熟果」。異熟果,是一種身體層次感受、享受的能力。而接下來要討論第二種果報:「士用果」、說明兩種果報的源頭,以及對在家佛弟子修學的重要性。
・關於果報——「士用果」受用:感受這回事
其次,「士用果」是指你生為這個眾生之後,你感受到什麼、享受到什麼?
例如、有個人貧窮、有個人富有,這就會各自影響他們對這世界的感受。所謂士用果:士、就是指「士夫」,用、就是指「享用」。士用果,也就是享用到的果報。
而一個人究竟過得安樂與否,取決於「異熟果」和「士用果」。
「異熟果」會決定你先天感受的能力。假若你是一隻狗、那你就沒有看到人類眼中色彩的能力,這就是「異熟果」的差異;而我們身為人,我們能夠透過人類語言表達、書寫、創作,這些享受、或者感受的「能力」或者說「主觀的能動性」就是異熟果所帶來的。
另一方面「客觀的受動」就是「士用果」了,也就是:感受力被外在環境觸及?
即使具備了感受的能力,如若不具外在條件也就不會產生「感受」。例如:人類的舌頭能夠品嚐甜味,但沒有糖分的飲食或者環境下、自然不會有甜的感受。
因此,異熟果與士用果:一個是「能不能」去享受、一個是「有沒有」給你享受得到。眾生於世間的安樂基本上都跟這兩個果報有關係。
・果報之源頭:持戒之於異熟、佈施之於士用
異熟果、士用果其實是受兩個不同因素在控制的。
持戒的功德可以升天,升於何處是跟「異熟果」有關──持戒決定你的「異熟果」,布施決定你的「士用果」;討論到這個議題時,最有名的引據就是龍樹菩薩所寫的《寶行王正論》中說:「施生富戒樂。」顧名思義:佈施帶來的結果是財富(士用果);持戒的結果則是得到快樂的生心理(異熟果)。
概要的來看,佈施、持戒與禪定即是針對所有一切在家行者的三個重點;而另外一個佛法行者應當實踐的心態:六念處,依序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這當中的後兩者也是就是持戒與佈施。
透過這兩個比較,可知對於在家佛弟子而言「佈施、持戒」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