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我」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其實是所有佛弟子們最應關注的問題、本質上也是所有人類本心上所在意的問題:不論是佛陀時代主張人是受造物的吠陀主義、認為人是由元素構成而無目標與意義的順世派、認為人是業力結果的耆那教,其實在意的都是「我是怎麼回事」這一問題。
佛陀認為,「我」是許多條件共構的一個假象。不論是從時間上來說:「我」的存在本身就是許多不同的條件,諸如父母、過去的業力、過去的習慣、過去的情緒、先天的誤解等等;以及從空間上來說:「我」的存在是許多零件,至少包括生理與心理的真實組合與投射等等,各種小零件所組成的一個「我」。



正因如此,「我」就不存在一個「僵化不動」的樣子、或是「單一的標籤」,流動、多元、綻放,這才是「我」的樣子;在佛學觀念中,既非僵化不動、又無單一標籤,也就沒有「主宰」可言,這樣的狀態稱為「無我」。
然而,我們會因為慣性而對對自己有所誤解:會誤解自己有一個固定的樣子、會誤解自己是一個持續不變的完整個體等,並因此而有很多恐懼與慾望:害怕改變、害怕被否定、害怕比較,前者稱為「非理作意」、後者稱為「煩惱」。
佛法的訓練核心,本質上就是先扭轉後天的「非理作意」、再透過漸漸禪修的「勝解」,慢慢培養和啟發出智慧,緩緩地改變我們的先天的慣性與認知。

 

佛法關注的是「無明」,佛陀認為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可是我們卻往往為自己創造痛苦,這是因為我們有許多的誤解、更根本來說是對自我的誤解。
因此,佛陀的所有教導,都是在幫助我們「釐清」這樣的誤解:根據祖師們的說法,這一切教導可以歸納在「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若能透過吸收、反思與禪修,來將這八個觀念深植自心,就能漸漸擺脫無明、走向快樂的生活。

我一向樂於用各種方式,將佛法的核心精神重新呈現與包裝,這次與台灣知識分享第一品牌生鮮時書一起合作的這門【自我和解的 8 堂課,用《金剛經》破解生命誤會,找回快樂的自己】課程,具備幾個特色:


1.依循《金剛經》、具體來說是《般若經》系統的特點:
根據龍樹的主張,般若系統一切經典的核心,就是在釐清八種誤解、俗稱八不:我們往往會誤會自己為「生」、「滅」、「常」、「斷」、「一」、「異」、「來」和「出」,所有的非理作意都可以歸納在這八類中;而般若經系所談的則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和「不出」的實相。


2.引導方式依循傳統佛法:傳統佛法學習時,有「聞—思—修」的一個基本步驟:也就是透過吸收和反思,在心中種下個簡單的概念;再透過修、也就是「禪修」,在這裏指的一般是「勝解」、也就是將前述的概念深植內心的冥想,來培育出智慧。
將八不、也就是空性的義理,透過聞思修深植內心,這正是大乘修行的第一步。


3.切入主題非常生活化:我將八種非理作意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給呈現出來、對應我們常出現的那些誤解與煩惱(比如:只要被否定就覺得完蛋了、覺得都是自己的錯,等等。)讓諸如:非理作意為何、正見為何,都與你的生活產生正連結,從生活中、活出佛法。
我一向認為,佛法是活出快樂的活法,若你想知道佛法的這些觀念與你生活的連結、如何浸潤與改變,或是想理解《金剛經》所說的八不、究竟指涉為何,就來看看這個課程吧!


我這次與外部平台合作的這堂課,就是在介紹「八不」,不過是從我們「不理解八不」所會產生的「八種自我誤解」開始,依序用現代語言解釋中觀學派的「八不」,再結合現代語境中冥想引導,將這些觀念「修」到心中。
比如,這支試看片中,就是關注於「不生」:我們往往誤解自己有一個固化的「生」,所以認為有固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呈現的行為是「自責」;然而,若能理解到佛法主張的「不生」、就能擺脫固化的時間觀,將專注放向流動的未來,這也可以說是《金剛經》知名句子:「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核心。

 

如果,對你來說,「實用佛法在生活中」很重要,那這是一堂你絕對不能錯過、更適合所有人入門、進階與超越的課程。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