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知識

佛法認為,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

不只是正念
追求純意識的修行不過是種靈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
佛法的專業術語、特別是在唯識派的論述中,「心」、「意」、「識」三者有異,並且有明確的定義差異。
不過,本文仍用一般習慣統稱用的「意識」,來大致地稱呼我們的心理作用。

 

佛法認為,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
「識」,意指我們的經驗本身有漏洞(bug)、被「有漏」所染污。
比如人對於損失五塊錢的不適、會比得到五塊錢的喜悅更強烈的這種「稟賦效應」等,諸如此類我們在物競天擇的情況下、所帶有的漏洞(bug),佛法稱之為「有漏」。
有漏的漏洞會驅使我們在看世界時,用有色眼光看著世界,一來無法看到事實真相、二來因此而經歷許多痛苦。
因此,佛法的修行目標是要「Debug」,也就是透過「正念」、「正定」與「正知」的共構練習,把「有漏」漸漸代謝;其結果是讓經驗「如實」,這就是「智」。
此即「轉識成智」。


佛法的論述中,「純意識」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識」都是一種「運動」、一種認知過程,所以一定會有「境」,因此永遠不會「純粹只有意識」。
反之,如果純粹只有意識、沒有「境」,那這樣的識則沒有功能與作用,跟想要一直做夢一樣,自然無法幫助我們解決日常問題、無法在日常用得上,不過是種逃避。
佛法認為,「轉識成智」,必須透過「日常的練習」與定期的「強度練習」,就像是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日常的輕度運動(多走路之類的)與的強度練習(重訓等等)。


同樣的,我們提供的日常訓練是3%的歇在禪修練習、重訓則是「一日禪」,一日禪由四座的一座禪構成。
一日禪目前每月一次、9月開始會於桃園、台中、高雄三地同步啟動每月這一次的現場共修。
「一日禪」是噶舉派禪修系統的整合,帶有「大手印」禪修的特色,一般認為只要掌握這三大因緣、那麼不論做任何禪修,都能進步神速。

 



回列表頁

相關熱門文章

訂閱電子報

訂閱羅卓仁謙電子報,一同加入上萬位朋友了解佛學知識、佛教儀式或佛法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