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靈性流派,包括部分的佛教系統,會強調「回歸原廠設定」的這種練習與觀念。
這種觀念認為,人生中各種情緒、記憶與行動,痛苦與起伏,都是我們「後天」的累積跟負擔。
若是回歸到天生的原廠設定、得到的就是幸福與喜悅,這種靈性衝動我稱之為「歸零衝動」。
歸零衝動會很重視「清理」、「淨化」、「回歸」等這些「減法」為主的用詞,佛法中也有類似這樣的觀念:
佛陀主張,所有的生靈本性上都有完美的覺性(如來藏),但是因為後天的各種經驗、染污了覺性。
典型的例子是,就如同污泥覆蓋住的金子、必須透過淨水的洗滌,將污泥洗乾淨後、金子才會浮現出來;這種淨化金子、代謝金子的過程,也是某種「清理」。
「我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清理。」這個觀念,其實在更早期、早於如來藏學派,就存在於佛法中。
比如《大寶積經》中就說:「迦葉!譬如兩木相磨便有火生、還燒是木,如是、迦葉!真實觀故生聖智慧,聖智生已還燒實觀。」
然而,這裡的一個核心關鍵在於:「清理」本生需要「努力」,好比鑽木取火一般:鑽木之後產生的火,最後可以燒毀木頭;但是「鑽木」本身需要努力。
歸零衝動容易讓人產生的誤解,是「既然只是清理」那「應該很簡單」,所以只需要一句口號、一個動作、一種味道就能「達成」這樣的結果。
(其實佛教內部何嘗沒有這樣的思維、認為一句佛號就能清理一切不也是如此?)
記得幾年前我請確戒仁波切喇嘛彭措講課時,剛好講到這段、仁波切用了個讓人不經莞爾的例子:
「如果那塊木頭浸水浸了很多年、變成濕木頭,那有這麼容易就燒起來嗎?
「所以,相鑽之前,必須先『曬乾濕木頭』才行,後面的功效就會發生。」
我認為這也是對「歸零衝動」下得最好的註解:清理,是一件需要努力的事情、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
這種努力、必須透過「日常的練習」與定期的「強度練習」來達成。
就像是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日常的輕度運動(多走路之類的)與的強度練習(重訓等等)。
同樣的,我們提供的日常訓練是3%的歇在禪修練習、重訓則是「一日禪」,一日禪由四座的一座禪構成。
一日禪目前每月在台北、桃園、台中跟高雄都有一次的現場共修。
「一日禪」是噶舉派禪修系統的整合,帶有「大手印」禪修的特色,一般認為只要掌握這三大因緣、那麼不論做任何禪修,都能進步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