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與智慧:大乘佛法的觀點
上一次,我們提到傳統佛法中禪定與智慧代表「專注」、「分辨」的兩種能力。
到了大乘佛法的時代,認為所謂的「善辨」仍然有個概念存在,並不是真正的智慧。他們定義的「智慧」,是「沒有概念可言」的智慧才是智慧。
・為何大乘會如此認為?心「明」的本質
因為大乘認為透過心的寂靜、專注於自心,就可以開展出所謂「無分別」的智慧。但這牽涉〈世界觀〉章節中我們提到「積集說」與「轉變說」。
「轉變說」與大乘的思想有所相關的部分是:大乘認為我們的心本質是明的、開悟的,只要透過心安定,就可以回到本然狀態。而原始佛教認為的智慧是透過訓練而來的,不僅只有內心安定。
・大乘各派「禪觀」不一
事實上,大乘佛法各部之間對禪觀、也就是禪定修行的方法看法也並未達到一致;一派認為我們需要大量學習才能培養出智慧、一派則持反對意見,認為學習只是徒增概念,只需要讓心安定、觀察自心,就能開展超越概念的智慧。
這個議題在大乘佛法中爭執很久,直到現在不同的宗派仍有不同的看法。
・禪定的衍生—— 神通力
禪修除了智慧,還有一個另外的衍生:神通。
不過,神通與解脫並無直接關係。修禪有可能修到有神通,但這不是修禪定的終極目標。要知道,僅僅禪定無法讓你到達解脫,所以需要「心一境性」也要「善辨諸法」。
首先、「心一境性」的最高境界是「非想非非想」。禪修、心一境性是將刀磨利。「非想非非想」則已經是最利的狀態。只有藏傳佛法寧瑪派認為,還有比非想非非想更高的禪定狀態,但在原始佛教則沒有這麼說。
再者、「善辨諸法」是一種能力或結果,這取決於兩個元素:「心的穩定度」、「有無達到善辨的企圖心」。
儘管「禪定與智慧」之間的關係為何、在大乘佛法各派不同。但智慧的發生,確實與禪定著某個層次的依存性。目標性的來看,佛法之所以強調禪定,並不只是「讓心穩定」,而是要追求更究竟的智慧。
因此掌握「智慧如何發生」這在學佛的過程中,就是個重要的探索議題。